罗真 本刊编辑总监 [2014年5月刊总第73期]
领导者必须走过一个U型旅程,暂悬陈见、注意力转向、放下对未知的恐惧,与行为的源头连接,才可能取得突破。
《中欧商业评论》(以下简称CBR):你在书中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人们共同制造着没人想要的结果,而关键的决策者对此也觉得无能为力。这是U型理论提出的重要背景,为什么会这样?
奥托·夏莫:在我看来,领导力是一个系统感知和塑造未来的能力。我们也许可以在个人和机构层面改变一些事情,但在更大的系统层面,领导力常常是缺失的,这导致人们共同制造了没人想要的结果,比如全球范围内的环境破坏、幸福感下降,等等。
为了摆脱制度化集体行为的旧机制,我们必须认识到“盲点”的存在。盲点是注意力和意愿的发源地,是我们行事的源头,但它也是我们在日常活动中不易察觉的部分。当你往一个特定的方向看时,就难以看到别的方向,所以我们往往看不到自己的注意力和意愿究竟从何而来,容易被旧的行为模式束缚。
意识到这一点本身是很大的挑战,而改变旧的行为模式更加困难,尤其是要克服评判之声(Voice of Judgment)、嘲讽之声(Voice of Cynicism)、恐惧之声(Voice of Fear),要坚持自我反省与自我监督,要一次次地放下旧有的惯性模式,做出有意识的负责任的决定。
CBR:U型理论在改变这一现象方面能够提供怎样的帮助?
奥托·夏莫:U型理论既提供了一个框架,也是一种方法。从框架的角度来看,它揭示的是向过去学习与向未来学习之间的区别。U型理论提倡向正在生成的未来(emerging future)学习,而所有优秀的传统学习方法都是向过去的经验学习,如常见的“**实践”。随着我们步入一个破坏性变革频发的时代,向未来学习的意义变得日益重大。当我们开展破坏性创新,或者当组织或社会、文化进行根本性变革,尝试获得突破时,我们都在不知不觉中向未来学习。
另一方面,U型理论也是一种方法,或者说是一套流程。要想向未来学习,必须经历一个包括3个重要阶段的旅程。
第一个阶段是观察、观察、观察,简单说就是跳出自我和现有机构的小圈子,走到你所在系统的边缘或者边缘之外,打开思维、心灵和意愿去倾听、观察。正是这些地方蕴藏着解决现有问题的巨大潜能,而非系统的中心地带。
第二个阶段是静修和反思,允许内在觉知去涌现。你不仅要站在外面看,也要回到内心。问自己,在所有正在生成的可能性中,你最有共鸣的是什么?你最想成为未来哪个故事中的一部分?这时你就会产生灵感、目标和关于未来的想法,进而制定探索未来某些特定可能性的原型计划(prototyping initiative)。
第三个阶段是将原型计划付诸实施。首先要进行预试点(pre-pilot),即先在小范围内创造一个可以反映大系统关键特征的微观世界,快速实施计划,快速得到反馈,快速改进升级,再去运用到真正的大环境中。
(本篇全文发表于《中欧商业评论》2014年5月号。订购热线:021—28905977,网上订购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