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学龄前儿童便秘盛行率约35%,估计有42万个小小孩有便秘问题。书田诊所小儿肠胃科医师戴季珊指出,小小孩便秘95%是饮食与生活习惯引起功能性便秘,又称习惯性便秘,临床上曾诊治过一名4岁男童,竟超过两周没有排便。
戴季珊指出,台湾学龄前儿童习惯性便秘相对无害,只有5%为疾病引起的器质性便秘。由于学龄前孩子刚开始进幼儿园后,因为开始适应陌生环境、团体生活,会有早起上学的心理压力,或是对家中以外的马桶不习惯憋便,每年幼儿园新学年度开学后一周,就有不小幼童出现食欲下降、抱怨腹痛,甚至开始排出一颗颗的羊便便,排便时也会因为痛哭闹或不敢排便,若父母因忙碌未特别处理,甚至需要灌肠或就医。
此外,这年龄的幼童没有每日排便意识,经常因为玩乐对排便没有耐心,加上饮食开始排斥蔬菜与水分这些没有味道的东西,纤维素与水分摄取下降,因而产生便秘,但长期便秘会产生缸裂,反而会因怕痛不排便造成恶性循环。
便秘会影响食欲,长期没有充分的营养与食量,会使孩子长不高、长不大。戴季珊指出,小儿肠胃科门诊中有两成是看便秘,这些孩子通常身形较瘦小。另有国内研究显示,便秘孩童的身体质量指数(BMI)明显较低,身高比没有便秘者矮约3公分,且便秘时间维持越久,差异越明显。
当幼童每周解便不超过两次、排便困难、出血、出现前哨外痔、粪便曾粗大至塞住马桶、粪便成颗粒状、偶有渗便等,都是便秘的临床症状。若孩子长期饱受便秘困扰,戴季珊建议,可先就医确认是否为特殊疾病引发的便秘。若为功能性便秘,一开始可接受三至六个月药物治疗,减少宿便堆积、改善硬便与肛门疼痛情况,也降低孩子对于排便会痛的心理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