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伤人、凶杀案件中,精神科医生可充当福尔摩斯,他们所撰写的精神健康评估,有助理解凶手的犯案动机,对裁决影响深远。 弑亲惨剧,手法之残酷、疑凶之冷静,让人震惊不已。疑犯是否心理变态,或是精神病?

我们常笑骂别人是心理变态,其实社会中潜伏不少真正的“心理变态”,要是他们行差踏错,随时为身边人及社会带来伤害。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将心理变态称为社会人格变态(或障碍);其后将之列为精神病的一种,再之后又定性为反社会人格障碍。

反社会人格障碍并非精神病,但行为及情绪的表现与精神病相似。这些人士的价值观与常人不同,相当自我中心,可为达到目的而不惜一切。他们性格冲动,要是被逆意,就有机会伤害别人,甚至因而间接伤害自己。他们有“反社会”倾向,即是为了满足自己,作奸犯科也在所不惜。

要定义一个人是否有反社会人格障碍,必须在他们做出反社会行为(犯法)后,再经评估来证明;同时要年过18岁才可确定。

应付反社会人格障碍人士可不容易。与思觉失调或过度活跃症等的患者相比,后者可追溯成病原因及演变,亦有药物及辅导治疗;然而有部分反社会的智能罪犯,懂得在特定环境中掩饰本性,便很难揪出来。扭转性格比治病困难,加上这类性格可诱发情绪病症状,更是难以应付。有指遗传是形成此性格倾向的成因之一,同卵双生儿其中一人有性格障碍,另一人有七成机会出现相同问题。此外,童年时曾受虐或欺凌等,亦可能衍生人格障碍。

我曾在小榄精神病治疗中心行医,目睹大多数犯人有反社会人格障碍问题。有行劫犯为求脱身,在逃走时射杀途人,或在人质听话时仍肆意伤害,明知对方痛苦仍漠不关心,甚至感到兴奋。这种特质看似与自闭症相似,但自闭症患者只是不明白旁人感受,要是知道别人痛苦,仍会停止作出伤害行为。

其实这种性格并非完全无法扭转,经有效而长期的心理治疗,也可改变他们的想法。假如这些人士有情绪病,可处方相应药物改善情;无精神病但有暴力倾向,亦有药物纾缓问题。另外,就算有这种性格倾向,但对社会约束有足够的承受力,亦未必会犯事。

至于很多人爱看连环杀手电影或小说,不代表他们有反社会人格障碍,因为大部分人只求刺激,但能够分清现实与虚拟,不会做出伤害社会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