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rlotte 是我做研究时 ( 注 1) 遇到的中学生。她是一位满有“玩”心的女孩子 ( 注 2) ,加上受到数学老师的启,她从数学中找到的乐趣,还会感染给同学。
其实她们是在对话中互相感染的。对话时,每一位参与者(1)有听,(2)有讲,(3)有反思,(4)性格和学习态度更不断建构。这四者是互动和并进的。
数学课里的对话,本也可有以上四部分。可是,数学一向被视为以(1)听和(3)反思为主,但那只是传统的教学法所造成的印象,也可能是“大班”的局限使然。缺乏(2)讲和(4)性格及态度的建构,会令学习低效,甚至出现抗拒生厌的情绪。
Charlotte学习数学,倒是颇多(2)及(4)的。她的好友说,她像一部转数很快的马达。她能够在短时间内循环进行听、讲和反思。按Charlotte自己的描述,课余时,她在数学上有问题向人求助,会先说出她想了些什么,跟着就听别人的回答。当别人回答带给她那怕只是一丁点的小意念,她就会“噢!”一声喊出来,这表示回答者可以暂停,让她按刚萌生的意念继续思考下去。假如还未能解决,才会再问再听,但也是点到即止,务求最大的自主。
Charlotte在帮助同学时,也会运用点到即止的技巧。她说:“同学习惯直接问解答。我不会全部告诉她们的。我只会说说解法的脉络,至多加上少许解释。”
这种高素质的对话,造就了Charlotte引人入胜的领袖性格,及和蔼可亲的态度,在数学学会带领活动和解答疑难时,发挥得淋漓尽致,“粉丝”无数。
可是,那毕竟只是在课余时间或20来人的数学学会的经验。假如有“小班”的环境学习,她和更多同学一定可以常常用对话来学习,学得更愉快、更牢固、更深刻、更开窍、性格更成熟、态度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