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潮》创刊于2001年1月,出版了八期,编辑委员会有昆南、叶辉、陈灭和廖伟棠,此为该刊的第一阶段。2002年2月至2003年1月,出版了十二期,编辑委员会有细微改动,由廖伟棠变成关梦南,此为该刊的第二阶段。《诗潮》前前后后一共出版了二十期,每期都有专为译介世界诗歌而设的“译镜”栏目,当中译介的诗人和诗作在华语世界都非常前卫,既有诗艺上的引介,也影射九七后香港的处境。本文带读者回顾《诗潮》两个阶段的“译镜”,从编译的角度来探讨这个栏目的特色,以及它如何在香港译介世界诗歌方面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abstract = "《诗潮》创刊于2001年1月,出版了八期,编辑委员会有昆南、叶辉、陈灭和廖伟棠,此为该刊的第一阶段。2002年2月至2003年1月,出版了十二期,编辑委员会有细微改动,由廖伟棠变成关梦南,此为该刊的第二阶段。《诗潮》前前后后一共出版了二十期,每期都有专为译介世界诗歌而设的“译镜”栏目,当中译介的诗人和诗作在华语世界都非常前卫,既有诗艺上的引介,也影射九七后香港的处境。本文带读者回顾《诗潮》两个阶段的“译镜”,从编译的角度来探讨这个栏目的特色,以及它如何在香港译介世界诗歌方面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N2 - 《诗潮》创刊于2001年1月,出版了八期,编辑委员会有昆南、叶辉、陈灭和廖伟棠,此为该刊的第一阶段。2002年2月至2003年1月,出版了十二期,编辑委员会有细微改动,由廖伟棠变成关梦南,此为该刊的第二阶段。《诗潮》前前后后一共出版了二十期,每期都有专为译介世界诗歌而设的“译镜”栏目,当中译介的诗人和诗作在华语世界都非常前卫,既有诗艺上的引介,也影射九七后香港的处境。本文带读者回顾《诗潮》两个阶段的“译镜”,从编译的角度来探讨这个栏目的特色,以及它如何在香港译介世界诗歌方面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AB - 《诗潮》创刊于2001年1月,出版了八期,编辑委员会有昆南、叶辉、陈灭和廖伟棠,此为该刊的第一阶段。2002年2月至2003年1月,出版了十二期,编辑委员会有细微改动,由廖伟棠变成关梦南,此为该刊的第二阶段。《诗潮》前前后后一共出版了二十期,每期都有专为译介世界诗歌而设的“译镜”栏目,当中译介的诗人和诗作在华语世界都非常前卫,既有诗艺上的引介,也影射九七后香港的处境。本文带读者回顾《诗潮》两个阶段的“译镜”,从编译的角度来探讨这个栏目的特色,以及它如何在香港译介世界诗歌方面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