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德资粮、 智德资粮、 先世资粮、 现法资粮。 福德资粮即布施持戒等之善根功德, 亦即六度中之前五度; 智德资粮即由修习正观而得之妙智, 亦即六度中之第六度; 先世资粮即由宿世积集之善根, 在今生自然而有之福智资粮; 现法资粮即在今生所修习之福智资粮。

资粮位 — 修集资粮之位, 为唯识宗所立五种修行阶位中之第一阶位。 这是修行的初步准备阶段, 于此位中修十住、 十行、 十回向之三十心, 以储修道的资粮。 资粮位, 在修道五位中只是方便道。 称资粮者, 譬如有人远行, 必先筹集资财粮食, 以备途中所需。 修唯识行, 亦要先积聚下相当的福德智慧。 福德智慧如何积聚, 即是发菩提心, 行菩萨道。 修唯识行菩萨, 以四种因缘力闻知唯识道理, 但以定慧力量不够, 尚不能了达唯识性相, 而仍执取外境名言差别, 故其所修之行, 非禅定、 观念等观行,… … 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

资粮位 → 资粮位 — 修集资粮之位, 为唯识宗所立五种修行阶位中之第一阶位。 这是修行的初步准备阶段, 于此位中修十住、 十行、 十回向之三十心, 以储修道的资粮。 资粮位, 在修道五位中只是方便道。 称资粮者, 譬如有人远行, 必先筹集资财粮食, 以备途中所需。 修唯识行, 亦要先积聚下相当的福德智慧。 福德智慧如何积聚, 即是发菩提心, 行菩萨道。 修唯识行菩萨, 以四种因缘力闻知唯识道理, 但以定慧力量不够, 尚不能了达唯识性相, 而仍执取外境名言差别, 故其所修之行, 非禅定、 观念等观行,… … 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

四善根位 — 唯识宗将实践修行的阶位分为五位, 其第二位为加行位, 即四善根位;亦即是于资粮位之后, 入十回向至满位, 为住于真唯识性而修之位。 于此位, 对名、 义、 自性、 差别等四者, 修四寻思观与四如实智观。 即是, 于暖位修明得定, 寻求思察认识之对象, 即名、 义、 自性、 差别等四种为空无, 故称暖位之行者为明得萨埵。 于顶位修明增定, 又以更进一层之观智同样作观, 以上即为寻思观。 其次, 于忍位修印顺定, 于世第一法位修无间定, 确认决定所认识之对象及能观之识皆为空无,… … 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