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是一种创造难忘经验的活动,其特征是:在这里,消费是一个过程,当过程结束后,体验的记忆将恒久存在。而提供体验的企业和它的员工,必须准备一个舞台,像是表演一样地展示体验。在这里,企业的重点不是问顾客“我们做得如何”或“你需要什么”,而是努力追求“你记得什么”。

在字典中,英文 experience 常常会翻为“经验”、“经历”、“体验”这几组名词。《体验经济时代》的译者选择了一个当前最夯的字眼来作为书名,那就是“体验”。就一般的口语来说,经验、经历、体验似乎没有什么差别,然而一旦要让这个 experience 成为可操作的定义,甚至成为一种经济活动时,这些语汇上细微的差异很可能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于是,在开始谈论《体验经济时代》前,我想先从体验、经验和经历这些字眼下手。

事实上,体验应该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来讨论,也就是经验和经历,在德语上有较为明确的分别。在德语中,经验(Erfahrung)指的是种认知上的体验,也就是将经验化为认知的过程。这样的定义似乎和心理学中的认知学派相呼应,是要从经验中学到某些东西。另一种体验,也就是德语中的经历(Erlebnis)则不必要去形成认知,反倒重视那经历体验的过程。

照理说,运用“经历”或“经验”来设计体验活动时,或收到全然不同的效果。可是在实际应用,或者目标策略的陈述上,却常常将两者混用。最终的结果,常常让特定的语汇替代了体验。从教育的目标来看,这没有什么不对,甚至是值得嘉奖的。然而,必须认清当前运用“体验”的活动,多半是休闲、娱乐之类的产业,没有必要在体验过后要学到什么特定的知识,不必要习得特定的字汇,要的只是在其中经历。举例来说,到林间小道去作一趟森林浴,只是要去经验走在森林中的感觉,那种清新、凉爽的氛围,至于芬多精、光合作用等专业术语则不是体验的重点。

在《体验经济时代》中就有点要大小通吃的味道,作者们将体验划分成四个类别:娱乐、教育、逃避和审美。这四类体验都可以说是去经历一个不一样的氛围,唯独教育还企图将特定的语汇插入你的认知当中。然而在《体验经济时代》所介绍的策略及个案中,却又看不出那种“经验”(Erfahrung)式的体验。因为在这边教育的功能,只是让你去经历人造仿真环境下感受而已。

对于“教育”,我宁愿采取一个比较狭隘的解释,那就是一个转化认知的过程,是必须呈现效果的活动。“体验”会让人产生记忆,但记忆不见得会改变你的认知(无论是强化、修正等等)。不需要带着那么严肃的“教育”来看体验,体验只不过是个经历。

或许我们可以用一个较为通俗的式子来表达体验,那就是“体验 = been there done that”。去过那边,做过那些事,这就是一种体验。在这样的思考点下,企业要作的就是向消费者展示特别的东西,“与他们建立一种个人化、值得记忆的联系”(p. 33)。相信企业最想知道的是,这个联系究竟是什么?说实在话,我没有答案,《体验经济时代》的作者也只是陈述一些大家都已经知道的东西,但他们两位特别强调“参与”。他们认为,“使客人流连忘返的不是消遣,而是参与一系列未展开的故事”(p. 32)。其中一个最简单的参与模式,就是been there done that,这让讨论又回到了原点。

全书的理论基础架基于高夫曼(Erving Goffman)的观点,企图让体验企业成为一个展示的舞台,让体验企业的员工,甚至是顾客在舞台上表演。然而,高夫曼原本的理论就是将生活当作一个舞台,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这个生活的舞台上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如果是这样的话,体验企业所展示的体验和生活的差别,就在于他们针对体验收费。现在问题回来了,要有什么样的体验才能让消费者掏出荷包?娱乐?教育?逃避?审美?

绕了一大圈,“体验”究竟是要怎么发展?我不否认体验是个新兴的标语,让各种企业体现另一种符号价值,诱惑消费者进行消费。可是要怎么样去诱惑消费者?请各位请教你们的顾问吧!

这本书的英文版在1999年出版,已经有好一阵子了,里头所指出的某些策略或许已经看得到成果,而另一些可能证实不适用,但可以刺激一些想法。如果时间比较有限的话,我建议看前三章就够了(作者使用幕来表示),有时间的话可以再去看第六幕。但你如果已经熟知高夫曼的理论,其实只要看第一章,或者把这篇类似心得的文章看完也就可以了。

下面提供一些本书的相关资料给有需要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