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二十四节气原本由“冬至”为一年开始,将一个太阳年分为二十四份,大约每十五日为一个气节,称为平气法。但是由于地球的轨道是椭圆形,而不是圆形,太阳在黄道运行速度不是固定的。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颁行“时宪历”废除把全年分成二十四份,用来确定节气的平气方法,正式采用西洋历法以太阳在黄道上位置,每十五度为标准的定气法,并按照西洋黄道十二宫,将“春分”点定为0度。
民间有冬(指:冬至)大过年(指:农历新年)之说,是源于古代农民是按照二十四节气由“冬至”为一年开始而来的。
冬至这天是一年里白昼、日照最短的一天,冬至之后白昼时间就会开始慢慢增加,因为“阳气”会渐渐回升,便会以象征“团圆、圆满”的汤圆来迎接“阳气”,借着吃汤圆祈求凡事圆满、阖家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