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续转型不只是生产系统和科技的挑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必须改变。近年对日常生活如何永续转型的讨论,多把重点放在改变个人的选择。本文要介绍社会学怎么分析日常生活,为什么重点不在每个人的选择,而是在生活中的实作剧本。 我们越来越常看到各种讨论,思考怎么让人们采取友善环境的行为。例如最近工研院归纳出20项关键的净零永续行为,并做了一个行为改变的调查。这项调查发现:51%民众愿意买台湾生产和当季的食品、40%愿意每年买新衣服数量减半、44%愿意不浪费食物,但只有13%愿意用素食取代红肉和乳制品、只有16%愿意上下班共乘。不难看出,这样的调查把重点放在每个人的日常选择。 这样的调查反映了一种常见的观点:认为“生活是个人选择的加总”,改变生活就是改变一个个日常选择。这个观点还认为,只要越多的消费者能够在更多的关键项目上做出正确选择──例如吃在地和当季的食物、调高冷气温度、上下班改搭公共运输,就可以减少整体社会的环境影响。从这样的看法延伸,人们也常把希望放在产品的设计上。如果有更多的人有环境意识,要求更节能、使用更易回收的材质、更耐用的产品,就可以市场的力量引导生产者设计出更好的产品和销售、流通模式。 但生活真的只是一连串的选择吗?随着环境意识和习惯养成,我们就会做出更好的选择吗?甚至,努力地做出更好的选择,消费就会变得永续吗?这些问题让我们回到了社会学的根本提问:社会生活是什么?社会行动如何可能?又如何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