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亲子辅导室 之 游戏治疗室内的风光(一)
大家听到有关游戏治疗时,未知有什么观感?或许“治疗”二字多多少少和医治连上关系,仿佛是小朋友生了病,出了某种状况,甚至是不正常的,需要矫正和改善的。游戏治疗是通过关系,借着透过小朋友自选的游戏,接触小朋友内在的情感和渴求,给予安全,满足的空间。当他们感受到内在的情感受到关注时,重新产生信任;在不被定位在对与错上,他们会有勇气展现自己的想法,和别人重新连接,给予沟通的机会。当他们愿意开放时,才有转变的可能性,而这个转变并非单单指小朋友,而是和小朋友有关系的人。
这位小朋友,在学校三年不说话,在治疗室内,却滔滔不绝。每句说话的开端,都在问:“你知唔知呀?我…”全然感受到她需要被明白、被认同、被欣赏。
她说自己要在沙盘内做个小山,后来又加上小石, 每块小石都有她的意义。有些坚硬的、看起来粗糙的石头,是给老人家爬山用的,因为他们需要很稳固的承托;有一些小小的、透明的、精致的,是给小朋友的小脚板走路用的,因为他们喜欢美丽的东西。或许大家会用创意来形容她的作品,但事实上,这是她的心路历程。她在摆放的过程中,把心里所想的,透过小石一块一块地呈现出来。
她对其他人的认知,除了观察外,更有很丰富的情感。从她轻柔、审慎的动作中,看到她和别人的关系并非止于理解,更是有她的行动,甚至比成人更细心、更真情。治疗师陪伴在侧,专注地聆听、回馈她的动作和言语,治疗师和她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联系着。
在她投入在沙盘的过程中,治疗师一直在90度旁边坐着,角度是有一点偏差的,当她完成后,治疗师走到和她同一方位,从上面俯瞰时,再一次让治疗师讶异,小山呈现出一个心的图像。她内在对美善和圆满的追求是如斯清晰。
这位小朋友为什么在学校不愿意说话,我们不能妄下判断;但从她在游戏中的过程中,她有丰富的语言,她“不说话”是经过自己选择的;而“可以说话”但选择“不说话”,我们可以想像那是需要极高的约束力,而她仍然这样选择,表示她认为有强烈的理由。若我们要她转变这个“不说话”的行为,便是进一步否定她。故此,要让她作出转变,并非在行为上,而是要让她接受有转变的理由,例如我们从她的非言语的行动中发现她,回馈她;我们容许她以言语以外的方式参与;我们把她和其他小朋友同等看待,不因她“不说话”而不邀请。
重视、关心和肯定;真诚的邀请、恒久的等待,往往是转变的充份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