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不同的小学生及初中生交谈,我发现他们面对困难时出现不知所措及提早离场的心态,都来自从小听到却未被疏理的信念,甚至对其说法选择笃信不疑,例如失败的人等于弱者、年纪愈细就愈难有自制力、人的高度是影响他有多成熟、男孩比女孩较易冲动;及后,在他们所结识的朋辈中,又普遍被大多中庸取向、不求甚解的参考群体包围着,渐渐地失去质疑及寻根究底的求知精神。于是,大部分的学生也是个“差不多”先生,认为不改变就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有一位12岁的初中生,从他疲倦的眼神中,让我想像着他正面对一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但这无力感让他相信找到出路的机会很渺茫。于是,我问他是否相信凡事有例外的可能性,他突然变得有力地说﹕“我很讨厌父母一定要我学游泳,为什么?因为我是一个男孩,需要锻炼强壮的身体来保护女孩?”我提醒他这可能是属较主观的判断,故较难给予意见。于是,他低头很认真地想了一想,然后说﹕“我是很易发脾气的人,可能父母想我从重复的游泳泳式中学习耐性。”我听后叹为观止,并与他更客观地商量如何与父母达到有共识的协议。
从以上的对话中,我反省人只要肯用耐性对自己发问一条好问题,从多方角度思考多种可行的解决方法。这样,人便能学习建立一份能耐的悟性,就是在如意与不如意时也可领悟生命的美好和意义。
“对紧握智慧的人来说,智慧是生命树,凡是紧抓智慧的,都是有福的。”〈箴言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