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八日国际妇女节,是近代女性平权的重要标志,但是中国网络流行改称为“女神节”或者“女王节”,以表示对女性的尊重。
难道“妇女”二字是对女性的不尊重?妇和女,古文是分开的单字,“妇”即成年女性,日语依然有所保留。古文的“女”,主要指未婚女子,譬如《木兰辞》的“不闻爷娘唤女声”、《长恨歌》的“杨家有女初长成”,古代通常未婚即未成年,因为不结婚极有可能违法,甚至受到处罚,一家连坐。
“妇”这个字,本来只是一个身份陈述,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含有轻蔑色彩,譬如妇道人家、妇人之仁、无知妇孺等,连《红楼梦》这样极罕有的,对女性抱有同情和赞美的作品,也通过贾宝玉之口,认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但是一嫁了人,“染了男人的气味,就这样混账起来,比男人更可杀了。”
贾宝玉“重女而轻妇”的观念值得推敲:换言之,女性在未婚的时候,尚有独立的个性,但是结婚之后,服从丈夫和儿子,即由珍珠变质为鱼眼睛,这当然是中国文化的局限所导致,因为中国文化对于女性价值的定义,只在于结婚生子,从来不要求她们有自我人格。而生子的要求又和年龄有莫大关系,此所以中国社会对于女性的年龄尤为敏感,比西方社会远为严苛,甚至至今依然,中国九十后的年轻女性也常常自嘲人老珠黄,纷纷以“老阿姨”相称。
中国年轻女性抗拒“妇女节”的心理,即由于“妇女”二字,依然不能摆脱此一狭隘的文化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