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初创界又有一单引起广泛讨论的事件,就是一家开发交通资讯应用程序的初创企业与一家大型公用机构之间就抄袭产品的争议。还是那一句,谁是谁非留待阁下判断,但想说的是,我相信每一家企业或创业者构思新产品时,必定预期被抄袭,重点是如何应对。

在一个现有产品上加一些、减一些,务求令使用者更满意,正正是推动世界进步的过程。在初创界有一句话,就是最后生存下来的企业未必是第一家提出创新意念的公司,但必须是把意念执行得最好的公司。不能否认的是,要在商业世界生存下来,唯有做得比别人更好。

产品是否容易被抄袭?这是我和拍档常常反思的问题,当然可利用专利或版权等法律方法保护,但其实问题背后是要认清公司的优势何在,例如有独家技术、独家数据、独家来货等。我们理解产品总有被抄袭的可能,所以在产品推出前,便要想好Road Map,务求让公司处处领先潜在抄袭者。

就拿这次争议的主角作例子,他应早已了解那家公用机构推出同类产品根本是易如反掌,只是时间问题。相信他们除了运用公关手段外,应该早有计划这一天来临时如何应对。

大学毕业后当上财经记者,之后转战投资银行。曾说永不创业,毕竟并非做老板的材料,现在竟创立科技顾问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