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正本溯源之作,试图在源头上寻找那个被误读的鲁迅。
手上有好几本介绍鲁迅的书籍,相互对照的读读,事实都差不多,情感各有不同。
历史从哪里断裂,就该从哪里接续。
鲁迅是什么,不同时期的描述不同,在各自的表述间,有时仿佛在讲不同的人。
他的不幸在于,死后一方面不断被简化地陈述,一方面被封闭性处理,结果都腰斩了思想的要义。
这些年间青年一代对于鲁迅遗产奇妙的对接,似乎证明了郁达夫当年对于鲁迅的判断,热爱自己传统中的伟大存在的人们,是远离奴隶之路的有希望的群落。
了解、讨论现代中国,鲁迅是一个绕不开的存在,不单是文学一个方面。
2016年,鲁迅离开我们整整八十周年。
在这八十年的纷乱世事变迁中,其实,先生一直都在,他的精神、著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然而,我们当下所看到的鲁迅就是八十年前那个有血有肉活着的鲁迅吗?
即便是鲁迅生前,其被误读也不少,更何况,出于某些原因,有人人为地为鲁迅涂上了各种色彩。
孙郁先生这本著作就是一部正本溯源之作,试图在源头上寻找那个被误读的鲁迅。
孙郁,1957年出生。曾任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北京日报》文艺周刊主编,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