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仿与乙醚的极性到底谁大?
有的教材说氯仿有的教材说乙醚极性的大小与介电常数有什么关系?极性到底由什么决定?
大家看看这个数据,应该是氯仿极性大。
极性(Chemical polarity)指一根共价键或一个共价分子中电荷分布的不均匀性。如果电荷分布得不均匀,则称该键或分子为极性;如果均匀,则称为非极性。
共价键键的极性程度可以用两个原子电负性之差来衡量。差值在0.5到1.7之间的是典型的极性共价键。两个原子完全相同(当然电负性也完全相同)时,差值为0,这时原子间成非极性键。相反地,如果差值超过了1.7,这两个原子之间就不会形成共价键,而是离子键。
一个共价分子是极性的,是说这个分子内电荷分布不均匀,或者说,正负电荷中心没有重合。分子的极性取决于分子内各个键的极性以及它们的排列方式。在大多数情况下,极性分子中含有极性键,非极性分子中含有非极性键。
然而,非极性分子也可以全部由极性键构成。只要分子高度对称,各个极性键的正、负电荷中心就都集中在了分子的几何中心上,这样便消去了分子的极性。这样的分子一般是直线形、三角形或四面体形。
对于纯溶剂来说氯仿的极性大因乙醚更容易吸水故在实际上我们所用的乙醚极性大.
期待着有那样一个仪器,能够测定溶剂的极性,单一的溶剂以及混合的溶剂,这样做薄层色谱应该方便多了。
一般都认为氯仿大吧我是经常用乙醚来脱脂的氯仿萃取有效成分.
讨论这个大小意义有多大?乙醚在实际运用中很小,挥发性太强,危险性太大!
进行吸附TLC时,使物质展开通常取决于:被分离物与吸附剂的作用;溶剂与被分离物的作用(溶解度);溶剂与吸附剂的作用(极性)。由于一些物质可能被氯仿溶解得好些,这时用氯仿做展开剂,感觉氯仿的极性大;而如果另一些物质如果在乙醚中溶解得好些,则用乙醚做展开剂时,会感觉到乙醚的极性大一些。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大黄中五种游离苷元的分离,在不同的展开系统中,你会发现其中的成分在不同的系统中其Rf值的排序不一样。
我后来多方打听才知,应该是氯仿大于无水乙醚,而乙醚易吸水,我们常说的乙醚很难做到无水,所以实际工作中认为乙醚大于氯仿。
准确的说是无水乙醚的极性小于氯仿的极性,但是乙醚非常容易吸水,就不是无水乙醚了,极性变大,所以就大于氯仿的极性,但是无水乙醚的极性小于氯仿的极性。
那吸水是由何种性质决定的?
这个跟试剂的纯度有关系,如果是无水乙醚,那么乙醚的极性要比氯仿小,可是通常情况下乙醚都是含有一定量的水而且难以除尽(分析纯),所以通常情况下应该是氯仿的极性比乙醚小
请大家不要混淆一个问题,那就是极性和洗脱性的问题,极性的大小事受偶极距控制的,极性大的物质不一定在tlc板上使样品跑得很高,同理推知只有极性和洗脱性结合起来讨论才更有意义!
本文链接: 氯仿与乙醚的极性到底谁大?
求教EDC/NHS活化氨基和羧基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