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般香港人来说,“醮”是一个通过道士、和尚的媒介与鬼神沟通的大规模祭祀活动。醮祭的种类繁多。在香港,除了吉澳、高流湾及塔门等地称为“安龙清醮”外,大部分的醮都称为“太平清醮”。“太平清醮”或“安龙清醮”都是一种保平安的“祈安醮”,统称为“打醮”。香港的打醮一般是定期举行的。最短的周期如在长洲,每年举行一次。最长的是上水和大网仔,每六十年举行一次。 本书作者蔡志祥教授从1979年开始考察香港各地的清醮活动,在这将近四十年间,他既是清醮的民族志记录者,同时是社会文化的思考者。本书是对其四十年研究历程的一个记录。 本书分上下两卷。上卷“香港传统中国节日的历史人类学视野”,以香港不同地区举办的清醮仪式为切入点,说明民间宗教和传统宗教节日与地方社群的关系,探讨中国民间宗教的普同性、差异性和变动性,并尝试探讨宗教仪礼的功能和象征意义,如何因地域社区内的移民和都市化过程而产生变化。 下卷“1980年代香港新界清醮的影像民族志”,主要以1980年代作者在香港新界地方观察的四个太平清醮为切入点,探索在摄影器材多元化、照片数码化以前,影像可以怎样辅助在田野中的研究,并讨论研究者可以怎样通过影像,从比较的角度,理解周期性的仪式节日的延续、 调整和变化。
上卷:《香港传统中国节日的历史人类学视野》
下卷:《1980年代香港新界清醮的影像民族志》
此页面最后编辑于 2019年9月28日 (星期六) 1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