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看朋友为亲手做的菜拍的照片,多于爱看他们在餐厅拍的,尽管有时候他们的菜样子丑丑的。有多久没回家煮饭/吃饭呢,或者多久才回家吃饭一次?直至看到《小日子》9月第5期的标题:“回家吃饭”,猛然醒起,我一星期也不到三次,心有愧,真的想回家吃饭了。

  《小日子》月刊,法文名字:C’est si bon,诉说“日子是如此美好”。创刊号其实只在今年4月,总辑黄威融说:“台湾太缺生活风格类杂志,要注明,不是缺生活情报类,而是有想法的生活风格读物——有想法指的是从题目设定、切入点、图文构成、叙事设定……都有想法。”香港的何尝不是呢?也许我们都厌倦了那些芜杂的杂志,内容其实没有说到我们心坎去,只带我们到像黑洞似的地方消费,翻两翻,可以扔掉。

  但这样的小杂志不用跟你说过“小日子”有多么好,它只说给自己煮吃,要如何开始动手,一个人或两个人的晚餐,崇尚简单。

  也许每一次采购准备都是一次阵痛。把用管理工作的能力,放于管理自己的生活,订好一整个星期的餐单,雪柜如何整理分类。往后从冰箱轻易取出材料,三两下手活,就端上热腾腾的小盛饭菜,便会高兴自己有如此巧手。管理好工事,管理好冰箱,管理好自己,顺道连心情浮躁也一并调节。

  《小日子》:“我们想像的生活风格杂志,是一群对设计建筑美食音乐电影阅读……有着高度兴趣却尊重彼此喜好不同的团体……是纯粹道地的生活滋味……在意知性阅读的质感,也积极追求感官的愉悦灵敏。”

  我不相信别人说的那回事,说什么太在意沉溺生活上的小细节,就会把社会上的大是大非忽略掉。一个人的生活与社会的事情,不能割裂,然而两者并非不能共存,我相信由满足生活得到力量,那种力量凝聚,就足以改变社会。

  城市人,不是没有生活,是只把没有时间作借口。还是我说那句,要在有限中活出无限,生活还是能够选择,我们差了的,就是没在意把事情编进时间表,例如回家吃饭。不过,我知道很多人已经开始着手做了。

  香港,我也很想拥有一本属于我们本土的小杂志。

  【小杂志的逆袭】黄威融:生活风格时代来了,好好过小日子吧:

  属于我们本土的杂志,我真的很想很想,不用再光着羡慕别人可拥有属于他们的杂志。不如一齐搞,哈哈,但其实我什么都唔识,却是我的梦想:)

  你好!收到你的留言很鼓舞!

  对,我也是这么想,不想再只有羡慕的份儿!这样吧,详细的事情,我用email和你联络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