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医疗,经常和资本主义、民主法治、科层组织、国际秩序、都市化、工业化、大众媒体等并列,被视为现代性的指标,及促使世界更均质的动力。无可否认,科技与医疗从十九世纪以降,在知识内容、研究方法、专业体制化、或做为规范指导政府治理、经济活动、乃至个人行为等各方面,于全世界各地都呈现高度的相似性。另一方面,历史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却发现,即使是日益全球化的现代世界,在不同区域、国家、城市、甚至组织进行的科技与医疗,其智识脉络、行动逻辑、或与当地社会、文化、政治的关系,往往有明显而重要的差异。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全球化浪潮下的科技与医疗?

长久以来,我们将现代科学、工业技术、与医疗体系视为西欧北美大国(英、法、德、美等)的产物,并经由各种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引发不同的反应。然而,当日本、以色列、印度、中国、韩国等国在科研展现旺盛的企图心、东南亚和南亚成为世界工厂、俄罗斯在数学、太空科技等领域自前苏联时期就建立优势,北欧小国在资讯通信技术展露头角、部分拉丁美洲国家从二十世纪就开始酝酿医疗制度革命,“西方产出、他处跟随”的想法似乎更难做为理解现代科技医疗的框架。当越来越多来自西欧北美之外的机构与个人对基础科学、尖端科技、或医疗公卫做出原创性的贡献时,我们可以问:他们所处的在地思想传统、文化背景、政治社会状况、组织模式、甚至物质条件、自然环境、及行动者的生命历程,对他们于科技医疗方面的工作造成什么影响?而探究这些在地因素时,又应如何善用跨地域与比较研究的视野,以避免陷入将之本质化或独特化的困境?“全球科学、在地因素”工作坊,目的不在针对这些问题给出确切的答案,而希望提供一个更深入讨论这些问题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