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找食材资讯的时候,意外看到“开放食库”(Food Open Data)这个计划。根据开放食库网站的自述,它企图要成为民间自发性建立的包装食品数据库。促使这个计划开始的主要因素,则是你我不愿见到的食安风暴。
有阵子,网络上流传着一句话,“整个城市,都是我的化工厂。”塑化剂、毒淀粉、乃至胖达人面包事件,再加上中国大陆的三鹿奶等食品安全事件,我们可能是全世界唯一把整个元素周期表都吃进肚的民族。
显然这不是件值得骄傲的事,而“开放食库”希望能揭开食品中这些隐秘的讯息。“开放食库”计划发起刘凯嘉人在上下游的采访中这么表示,“只要有数据库,消费者就能知道自己最适合什么食品。”这个计划希望运用公民的力量,由消费者自发性地参与建构资料,到最后只要拿出手机扫描食物,就能跳出原料标示、营养成分与建议摄取值等。“这是一种公民参与,饮食革命要从自己开始。”刘凯嘉这么说道。
然而要让这个数据库能运作,有几个前期的项目必须完成,其中一个就是如火如荼进行中的“食典”建构。食典最重要的用途,就是为五花八门的食物俗称建立一个对照的准则。用图书资讯的行话来说,就是建立一个权威控制(authority control),并且拥有基本层级关系描述的索引典(thesaurus)。有了这项资讯,才有办法将“番茄”和“西红柿”当作同一种东西,让“马铃薯”和“土豆”看成是一样的。
但是让我真正感兴趣的,是其中的“食谱解密”项目,特别是当中Alicia Chiang试着用此探索食物文化的意图。这项工程并不容易,但如果能够做出来,那么如同《舌尖上的中国》对食物的描述方式,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刻划,将会是项难能可贵的资源。
目前,“食谱解密”已经释出了一个相当初期的成果,运用杨桃美食网上的食谱资料,建构出了中式食谱的食材网络。食材网络的资料可以从GitHub上取得,你可以用Gephi或其他的网络视觉化软件将它画出来。这么一来,你就可以用图像的方式,探索食材之间的聚合关系,去猜猜食材间所代表的是那些食谱、那些菜式。
至于这个计划会如何继续,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