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 APKIC 分享和听到的几个重点,以及会后的一些杂想。全部都是和开放资料 (open data) 有关:

如何确信什么样的资料是来自于谁?如何确认声称是资料源的拥有者(不一定是人,可能是感测仪器)其声称为真?

透过本地(城市)资料开放的过程,让当地年轻人对于公共资源、公共事务、以及公开的机会有更深的了解、感知和数位原生的近用管道。

续前话,从本地出发,从年轻人的需求开始,这样一来或许可以比较快建立起供给和需求的节奏,以及链接年轻人日益云端化的消费行为和社会的信任网络。意即,云端的社交和社会资源的实际供给,在东南亚仍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需要有些转换的加速器(例如开放资料、开放发展),才能推升年轻人对于公共事务的熟悉度,进而转换为推动民主社会和自我实现的基础。

资料的开放不等于权力的开放。

资料开放后的成果,若要提高的使用率,或是提供更为友善的使用方式,那么大多数的成果,并不需要以数位原生的型态出现。例如开放街图 (OpenStreetMap) 所产生的图资,可应用在任何需要纸图的情境。

使用资料时,对于所谓正确资料的信任 (trust) 寄托,是建立在因为资料开放的过程相对透明,还是资料本身的来源,已经能提供足够的信任感?

各地 CERT 的区域合作模式,对于开放资料运用于开放发展,有什么启示?

从需求下手,从解决问题的角度下手,而不是从要开放什么资料的途径开始,所以这需要有一点社会经验作为判断的依据,也需要有人口组成的概念。例如,不是“每个人在所有的时间都是网民”这样很基本的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