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到就会痛是用来描述“痛风”这个病的文字,饮食失衡是可能的起因,就目前所知,还没有根治的方法,我们能做的就是控制与管理它,避免复发;除了配合医生的治疗处方,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与饮食也是治疗策略的一环。
在台湾,痛风盛行率约为6.24%,男女比例约为3:1,又以中老年男性为高危险族群,但随着饮食西化,加上肥胖比例增加,临床上40岁以下的年轻患者有增加的趋势。食品药物管理署指出,痛风主要是因尿酸钠盐沉积在关节腔内,导致关节肿胀变形,多好发于下肢关节,但包括足背、踝、膝、腕、肘,甚至手指间都有可能诱发。
一旦痛风发作,患者不仅会感到关节处局部发现红肿热痛现象,也容易因关节活动范围受限,导致无法行走或穿鞋,甚至埋下肾脏病、心脏病、动脉硬化,高血压、脑中风等并发症危险因子。食药署表示,尤其许多病患误以为痛风发作时,只需服药控制即可,但其实平常血液尿酸值的控制也是关键。
食药署解释,治疗急性期痛风发作,可服用包括非类固醇消炎止痛药、秋水仙素、类固醇等三种消炎止痛药物,医师会根据病患疾病与症状给予合适药物治疗,但这时在降尿酸药物方面,若为原本未使用的急性期病患,这时就不需服用,但若本来就已使用的病患,则不宜增减剂量,才能有效防止尿酸浓度急速变化升降,降低诱发急性痛风关节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