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M7.0级地震(北纬33.2度,东经103.82度)。地震发生后,湖北省地震局GNSS学科应急组立即启动地震应急响应,对本次地震的构造背景以及震前GNSS测定的应变率场进行了快速分析,还对震中周围陆态网络GNSS基准站观测数据进行了高频数据快速解算,应用弹性位错理论正演计算了同震形变场。具体报告如下:

图1.区域地震地质构造背景。黑色实线为活动断裂。震源机制解为1970至2016年GCMT发布的结果。

红色五角星为九寨沟M7级地震震中。该区域的陆态网络连续站、区域站以及四川省CORS站用四位代码标示。

本次地震的发震位置位于北东走向的龙日坝断裂带和近南北走向的岷江断裂带交汇的区域。

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发布的震源机制解显示该地震为走滑型地震(图2)。初步结果显示,该地震为左旋走滑型地震。

图3.震前相对于欧亚板块的GNSS速度场。(a)为1998~2007年平均速度场,(b)为2009~2016年平均速度场。图中红色圆点为九寨沟地震震中位置。

图4.震前最大剪应变率。

(a)为1998~2007年最大剪应变率,(b)为2009~2016年最大剪应变率。

应变率单位为10-9/yr。红色圆点为九寨沟地震震中位置。

震前的最大剪应变率图像显示,1998-2007年该区域的最大剪应变率低于10×10^9/yr

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震中区域的最大剪应变有所增加。这可能与汶川地震震后形变的持续作用有关。

图5显示2008-2015年的震后形变在发震位置的震后形变为2-4cm。

图5.汶川地震震后2008-2015年的震后形变观测值。

以破裂长度46km、宽度15km,平均滑动量0.3m,矩震级Mw6.5,模拟的同震形变场示意图。震中位置受影响的测站大约有14个左右。色标表示垂直形变量,模拟的水平形变最大量约为5cm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