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花莲发生震灾,引发防灾型都更的话题。看电视报导,防灾型都更的观念,源自日本,主要重点其实不在于建筑物本身的耐震度。日本发生多次大地震,一旦有大量建筑物倒塌,市区道路就会被堵塞,造成救灾车辆和人员无法进入。最严重的问题是,市区密布天然瓦斯管线,所以大地震过后,常常会伴随着大火,透过瓦斯管线蔓延。此时,如果消防水管也被地震破坏,真的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灾区变成人间炼狱。
这一方面,其实先人比我们聪明得多。大家有没有发现,几乎每一栋古迹级的古宅,离房屋不远的空旷处,必定有储水池,主要用途应该就是救火吧!现代的公寓大楼,屋顶也几乎都有蓄水池。只是建筑物一旦被地震破坏,这些水是否还能被取用来救灾,很有疑问。最严重的问题是,建筑物间过于密集,没有保持安全距离。一旦有很多的大楼倒塌或倾斜,必然会让市区道路柔肠寸断。增加救灾的困难度。
我看到的一件最近刚完成的板桥都更案件,两栋长条形19层以上大楼,呈L型排列。L型内侧包围一处五层楼公寓社区的两边。中间栋距仅约1米宽,加上铁窗和天然瓦斯管线阻隔,不要说救灾车辆,连人员想进入都很困难。这样的情况,不必等地震发生,平时一场小火灾,都有可能演变成大问题。
政治人物不要再空谈防灾型都更了!赶快修补现有的建筑法规漏洞比较要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