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巨星伊丽莎白·泰勒说过,女人一生拥有的第一件化妆品,就应该是口红。

口红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前。当时在西亚的苏美尔人、北非的埃及人、中东的叙利亚人、巴比伦人、波斯人、地中海沿岸的希腊人,古罗马人,以及东亚的中国人就已经很流行唇色了。

~先看看国外口红的变化历程~

苏美尔

口红成份:铅粉和红色矿石。属于金属加矿物质。

世界上的第一支口红是在西亚苏美尔人的城市乌尔被发现。距今约公元前3500年,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畔的乌尔城邦皇后已经开始使用白色铅和红色岩石制成唇彩。

古埃及

口红成份:铅粉,孔雀石,加红赭石,有的会混合树脂树胶以增加粘性,黄金时期开始使用动物色素。主要成份是矿物质,加上黏合剂和色素。

古埃及人民全民热衷化妆,涂上口红,并且用硫化铅画浓黑的眼线,除了美观,也一定程度上起到隔离紫外线,防止蚊虫叮咬的作用。

说到埃及,就必须提到埃及女王克娄巴特拉七世。她是古埃及克罗狄斯·托勒密王朝的最后一任女法老,更出名的一个称呼是“埃及艳后”。

她钟爱将甲壳虫、蚂蚁碾碎后搅拌均匀,再加上一种蚂蚁的蛋,调出一种黄褐色,涂抹在嘴唇上,风靡一时。

她还特别偏爱一种用骆驼从波斯和美索不达米亚而运来的雌胭脂虫的脂肪和卵中提取的洋红色,正是她的这个喜好让洋红成为口红最经典的色系,影响至今不辍。

女王的心思应该没有白费,她最终征服了罗马帝国最著名的皇帝凯撒,而凯撒的名言则是“我来,我见,我征服。”也许口红起到了应该有的作用吧。

古埃及中后期,埃及人对口红颜色的探索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境界,蓝黑色、橙色、紫红色……可以说已经集齐了彩虹色。

可以看到,除了矿物质和金属调和成的口红外,纯生物无毒性无副作用的口红也早已经开始应用。

古希腊

早期口红的成分是:绵羊的汗液,人的唾液,鳄鱼的粪便。

这个画风转变得有点过于奇怪了,实际是否如此存疑。

希腊文明中期,配方升级为由蔬果汁液(如桑葚和海藻),紫草根和朱砂来制作。这是纯生物和矿物质的组合体,看起来还比较靠谱。

古罗马

口红成份:

高级品选择如桑葚、海藻、紫草根、朱砂等。

次级品则选择如紫红色含水银的植物染液或红酒沉淀物等。

仍然以矿物质与生物颜料混合为主。

古罗马因与古希腊地理毗邻,交流密切,二者的配方都如此地相似。

欧洲中世纪

口红成份:胭脂虫,阿拉伯树胶,蛋清,无花果等混合。这是一种纯天然生物的混合体。

在黑暗的中世纪,由于教会的禁令口红一时成为禁忌。

直到1500年,顶流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又掀起了口红的时代新风尚。

伊丽莎白一世脸色白皙圆润,搭配上鲜红的嘴唇,成为第一个在欧洲带动口红流行的人。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人话来说,伊丽莎白一世也是个妥妥的人气美妆博主,也许仅凭代言费都可以支撑整个大英帝国海军的开销。

她也是个口红控,不过她喜欢的不是洋红色,而是用胭脂虫、阿拉伯橡胶、鸡蛋蛋清、蜂蜡、无花果乳做成深红色的口红。

划重点,这里终于加入了新成份 - 蜂蜡。

时至今日,这还是作为大多数口红中的基质成分,可以说现代口红配方师的最早的祖师娘正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所谓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女王开启了美妆行业大门,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带来了全新的思潮,17世纪的法国路易王朝流行大红妆。

18世纪,美国的清教徒移民并不流行涂口红。

19世纪流行苍白,时尚风潮更趋保守,以纤弱秀气、文静娴雅的淑女形象为美,口红被视为禁忌。

二十世纪

1867年,纽约B.Altman百货公司开业,一种可以上腮和唇上红色的化妆品获得了发明专利。这款产品的颜色来自胭脂红、草莓汁液、甜菜汁和蜀葵的根茎(纯天然无添加)。口红开始成为正规商品,而这家公司也成了史上第一家销售化妆品的百货公司。

1870年,娇兰推出世界首款以蜡为基底的管状唇膏。

1884年,娇兰出品第一支商业口红,奠定了现代口红的外形。配方是由葡萄柚提取物,油脂和蜂蜡等调配而成。

1910年,第一支管状口红研发成功。结构得到了进一步改进。

1923年,詹姆斯·布鲁斯·梅森(James Bruce Mason Jr.) 创造了第一款旋转式的唇膏,这款口红名为“梅森管”(Mason tube),这种旋转式的口红管设计一直沿用到现在。这是口红发展史上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一次结构改进,大幅提升了易用性并方便保存,产品几乎进化到了终极型态。

口红配方没有太多变化:昆虫粉末、蜂蜡、橄榄油、黄油,猪油等成分。缺点很明显,太容易变质,使用几个小时之后就失去效果。

自二十世纪以来,社会文化风潮不断变迁,口红的流行色也在不断变化回归。

巴尔莫勒尔口红,饱满、魅惑的流行,小麦色成为时髦的标配,金属色、透明色、浅裸色、淡粉淡紫等成了最流行的唇色,各种颜色粉墨登场,各领风骚。

而科技的发展,已经使得口红的主要成分基本固定下来:

基底:油、蜡、软化剂,使口红能够凝固、持久

蜡:棕榈蜡、蜜蜡最常被使用的,棕榈蜡较不易熔化。

油:矿油、葱麻油、羊毛脂,石蜡油。

软化剂,可增加颜色附著到唇上的能力,也可滋润,唇蜜含有较多的油,较少的蜡。

着色剂:含有颜料或染料,口红使用的颜料须为较细的颗粒,才能均匀附著于唇上。

香料和调味,可掩去上述成份的味道。

成分比为:葱麻油65%,蜜蜡15%,棕榈蜡8-10%,羊毛脂5%,些许着色剂和香味。一些具闪烁效果的口红也包含了云母、氧化铁、二氧化钛等成份。某些较鲜红或暗红效果的口红,成份中可能含有寄生在仙人掌上干胭脂虫(cochineal),也包含了一些防腐的成份。

胭脂虫数千年来一直在为我们的美丽持续付出。

~再看看我国口红的变化历程~

在中国的历史中,口红可追溯到公元前4700年-公元前2900年前的红山女神像,那时候先民们将朱砂涂抹在女神像的嘴唇上。

在我国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刘熙在《释名》中写道:

“唇脂,以丹作之,象唇赤也。”

丹就是丹砂,朱砂,古代用作染色的红色颜料。《意林》卷四引汉王逸《正部》提到

“皎皎练丝,得蓝则青,得丹则赤。”

从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墓葬品中,我们就发现了藏于漆器盒中的口脂,历经几千年颜色依然鲜艳。古代的口脂是装在小盒子的,以便随身携带,上妆时用指尖轻点,然后均匀的涂抹在嘴唇上,最后用指腹晕染开。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就有“丹唇”的艺术形象,宋玉在《神女赋》中描写神女时,写道:

“貌丰盈以庄姝兮,苞湿润之玉颜。眸子炯其精朗兮,嘹多美而可视。眉联娟以蛾扬兮,朱唇地其若丹。”

曹植在《洛神赋》中描写洛神也说道:

“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

显然,纤瘦的腰肢、雪白的皮肤、红色的嘴唇在当时已经成为了一种美的時尚。

到了唐朝时,口脂进行了新的改良,在原来粘稠的盒装基础上演变出了条状的口脂,晚唐传奇《莺莺传》里,就有张生赠物于莺莺口脂的记载:

“捧览来词,抚爱过深。儿女之情,悲喜交集。兼惠花胜一合,口脂五寸,致耀首膏之饰。”

“口脂五寸”,将唇脂的条状写得十分明白。唐朝人将原来口红中的动物油脂替换成蜜蜡。这样可以使得上妆感更好,色泽保持度更久,嘴唇开裂的程度也大大的减小。还出现了图案各异的花式唇妆,在唐人宇文士及所辑的《妆台记》中出现了这些精致的唇妆样式:“唐朝末年,女子点唇,所用的胭脂晕品为:石榴娇、大红春、小红春、嫩吴香、半边娇、万金红、圣檀心、露珠儿、内家圆、天宫巧、恪儿殷、淡红心、猩猩晕、小朱龙、格双唐、眉花奴。”

我们在传世的唐朝的许多仕女画如《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炼图》、《执扇仕女图》等中,均可以看到当时的女人们对于口红的热爱。

宋代流行的是较为清淡的妆容,这种风气一直持续到明代以及清代早期。在这些时期并不提倡过份醒目的妆容风格,而唇妆也同时转为某种较为自然的状态。

到明清时,口脂称谓变成了胭脂,唇颊都可以使用。在《红楼梦》中可以看到许多故事情节都表现。

而到了清乾隆时期,女子开始流行一种只画下唇的唇妆。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原来下唇涂满,到了晚清以后则越涂越小,成了我们在影视剧中所常见的“樱桃”小嘴,最后只剩下唇中央的一点红了。

到了现代,口红颜色和种类,随着人类的文明进程和科技的发展,也有了更多多彩丰富的变化~

口红,自诞生以来,便使人流光溢彩,让美流入人间五千年。

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口红或依然会作为引领社会变迁的风向标,继续美丽着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