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复一日地生活、工作,城市的喧嚣和身心的疲惫常常席卷着我们。生命与世界,对于我们来说,就像是一座迷宫。想离土地更近一点,想更靠近大自然一点,毕竟我们都是自然的孩子。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隐居,他们向往一种更自然而真实的生活方式。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诗中描述的生活成为了无数人理想的生活状态。

这七本书讲述了七个人隐居之后的生活,他们原本都有着不同的职业和身份,却都有着一样的理想。纺织艺术家、建筑师、作家、资深媒体人……他们都在自然与生活中找到了根基。

《耕食生活》

“你我都是颗种子,是自然的孩子,从泥土中来,也要回到泥土中去。”

早川由美是日本知名织品艺术家,她与陶艺家丈夫小野哲平及两个孩子,在高知县的山里过着半农半创作的生活。她年轻时开始旅行,汲取了亚洲各地生活与布艺创作的智慧,如今一边在山林与田间自给自足,一边创作着贴近生活气息的布品。

《耕食生活》是她的散文集,她在书中将自己根植于大地的生活方式分享给了大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喂鸡、劈柴、参加祭奠……在平凡的日常中思考着自然与生活的真谛。如今很多都市人不快乐就是因为失去了生活的根基,忘记了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只有找回生命中与自然的联系才能更踏实、无忧地生活于大地之上。

《每天都是小春日和》

名古屋市郊的一片杂木林和一居小木屋,是津端夫妇的梦幻田园。

《每天都是小春日和》由津端英子和津端修一共同创作。1995年,他们成为夫妇,《每天都是小春日和》便是他们的婚后生活。

为圆妻子的田园梦,酷爱帆船和航海的修一停泊在这块乡间土地,亲手搭起木屋,开辟菜园,从此与太太英子远离都市,在春种秋收中一任四季更迭。英子则无微不至地照料着修一的生活起居,连早餐都要准备十种小菜,用“彩虹食材”搭配出营养又美味的料理……同时,她始终没有忘记修一收藏在心间的航海梦。终于在八十八岁那年,修一再次回到惦念许久的塔希提岛。而刚一启程,他便开始想念留在家里的英子了,“她一个人多孤单啊。”

在两人几十年如一日的精心呵护下,如今的菜园四季果实累累。菜园和木屋连接起来,仿佛修一喜爱的大型帆船,正中立着的旗杆上,各色旗帜随风摇曳。

每天都是小春日和。那并不耀眼的晴空暖阳,恰似你日复一日的长情陪伴。

《我的牧羊日记》

《我的牧羊日记》由瑞典作家艾克瑟・林登所著。

一名逃离都市的瑞典学者,“半路出家”成为牧羊人,记录在大自然中生活的心境转变。1021个牧羊的日子,133篇充满感动、哲思与诙谐的日记。

通过与羊儿的相处以及自己在日常中的观察,艾克瑟・林登在现代城市生活的喧嚣之外找到了内心的和平,同时对世界上的小奇迹进行了敏锐而有趣的沉思, 引导读者观察生活、感知自然界自发的一切,同时也教会我们认识关于我们自己和我们在宇宙中的地位。

即使对牧羊生活一无所知的人,也会喜欢这本日记吧。

《你这么累,不如回家种棵菜》

生活不是日复一日的枯燥,而是要找到内心的向往之所。

闻着罗勒的香气给西红柿搭架子;扯一片芝麻菜的叶子放在嘴里,边嚼边寻找成熟的黑加仑果实;被芦笋毛茸茸叶片上的晶莹露珠打湿裤脚;拔一把带泥的小萝卜;听着鸟鸣、狗吠和蜜蜂发出的嗡嗡声,和高大的甜菜一起迎来日出……

本书由厨花君所著。她是资深媒体人,园艺作家,都市农艺实践者。曾任《女友》首席编辑、《都市主妇》执行主编。2015年创立“厨房花园”品牌,提倡食美兼具的园艺种植,践行植物系生活美学,分享乐活健康的生活之味。

住在城市中,我们一直渴望改变与自然的相处方式,那有什么比种菜更适宜的呢?

机缘巧合辞去工作后,她在京郊租下两亩田地。靠着好奇、热爱与真心,跌跌撞撞的菜农生涯就此铺开。从开垦荒地,除草,耕地,种植花草,伺弄各种蔬菜,每一样都是以往不曾体验过的生活。

《半寸农庄》

《半寸农庄》记录了盛林的十年隐居岁月。

她是浙江作家协会会员,北美作家协会会员,休斯敦华文作协理事,原为《杭州日报》高级编辑。她在2009年赴美,与丈夫菲里普一起远离喧嚣,隐居密林。

夫妇俩在美国一个叫沃顿镇的地方,拥有一座半寸农庄。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隐居野林的乡间生活。砍柴,种菜,钓鱼,栽花,养蜜蜂,养鸡鸭鹅……野林四季更迭,各种小动物和野兽出没,听一晌午鸟鸣,躲起来看浣熊散步,打野猪,养孔雀,日子每天都不一样,这里的花鸟虫兽每天都有新鲜事。

像三毛一样,盛林也是为爱流浪异乡,爱也是她的归宿。没有高楼林立,没有锦衣华服,只有山野田园,返璞归真。在林中的日子,简单而清静,俭朴而原味,知足而欢喜, 日子不需要太满,能活出自己本来的样子就够了。

《耕种、食物、爱情》

这是诗意生活的典范、美国最有影响力的田园生活家克里斯汀·金博尔畅销代表作。

住在纽约的克里斯汀是个环游世界的旅行作家,一次采访中,她遇见了农夫马克,并被马克以及他的生活方式深深吸引。她决定放弃城市里的一切,和马克在爱瑟农场安下了家。

这本书是克里斯汀·金博尔和马克两人在爱瑟农场第一年的生动记录。由冬到春,由夏到秋,他们一点点地为这个农场注入生命,最后以在第二年秋季丰收时节,两人在谷仓阁楼里的爆笑婚礼作结,金博尔以细致诗意又幽默生动的笔触,写出了 人与人、人与食物、人与土地之间最本真动人又深沉的联结。

同时,它也是一个女人成长蜕变的旅程。她从一开始的满腔热情,经历了焦虑、怀疑甚至是恐慌,慢慢变得坚定。如今,她已深深扎根于那片土地,和马克在农场生活了14年。

金博尔曾说: “我想要一个家,有一间房子,有青草的气味,有晾在绳子上的床单,有一个在喷洒的水中跑过的孩子。”她最终实现了自己的耕食理想,并在不断逃离又不断追寻,不断付出又不断努力的过程中,找到了那个最本真的自己。

《种地书》

《种地书》为台湾著名作家蔡珠儿的新作。她先后就读于台湾大学中文系、英国伯明翰大学文化研究系,曾任《中国时报》记者多年,热爱植物及食物,永远是自然和社会观察员。著有散文集《花丛腹语》《南方绛雪》《云吞城市》《红焖厨娘》《饕餮书》。

1996年,她移居香港,迷恋港粤方物,游走于市井民俗,喜欢行山,爱逛街市,常煲老火汤,并在自家耕园种菜,体察食物与风土关系。2015年夏天告别香港,搬回台北定居。

《种地书》是她近年来的专栏文章集结而成。

她搬到香港离岛的新居,在屋外空地开荒种菜。以节气为序,写出了垦荒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在她笔下,蔬菜瓜果都有了灵性。此外,书中还收录了作者在世界各地的旅行见闻,如何采购当地食材,融入当地生活;写人生的际遇:结婚、遭窃、患病;写香港风物与市井生活。

全书文字跳脱流丽,掌故俯拾皆是,呈现出一种混搭的风味。在她的笔下,田园生活与旧时人事、城市生活融为一体,令身处城市心在自然的我们无法不沉醉其中。

/ 往期回顾 /

如何跟不讲道理的人讲道理?

迷茫并不可耻,且有用

明天,他还会打我吗?

吸过的烟、生过的气,都记在了你的DNA里

/ 精选书单 /

4本书破解逻辑困局,向最强大脑进发

实现人生突破:五本自我发展与自我成长的工具书

重建健康稳固的家庭关系,需要这四本经营教科书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