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榄核甘蔗

羊城晚报


文/图羊城晚报记者许琛
曾经贱卖都无人收购的榄核甘蔗在两年时间内,打开了全国5成省份的市场渠道,蔗价翻了数倍。昨日,南沙区榄核镇果蔗文化节成功闭幕,在多数榄核人看来,这更像是一场提前庆功的嘉年华。
壹
果蔗文化节拼名气
两根甘蔗拍出14万
在活动现场,主办单位拍卖了这次活动评选出来的黑皮蔗王与黄皮蔗王,合共拍得14.76万元,该款项将捐给有关慈善机构。其中,黑皮蔗王高3.8米,重约12斤,为湴湄村村民马卫文种植,他向记者表示,果蔗节的开展提高了榄核镇果蔗的名气,吸引了更多不同地方的经销商前来采购,无论在销量或价格上都比往年提高了2至3成。黄皮蔗王高约4.8米,重约16斤,为平稳村村民冯锦波种植。
2014年广州榄核果蔗文化节为期三天,每天都有丰富多彩的节目安排,主要包括:具有冼星海故乡元素的榄核书画家作品展、文艺汇演、以果蔗为特色的美食烹饪大赛、农产品展销、“蔗王”评比、“斩蔗”比赛、千人书画大赛、“中国梦·星海情”音乐朗诵会等内容。热闹非凡,与活动现场呼应的,还有火热的甘蔗交易。
据统计,榄核镇耕地面积62172亩,2014年种植果蔗27175亩,预计总产量22万吨。全镇种植果蔗的有14902人。
“今年的总销售应该比去年还要提高一两成,甘蔗的生意一年比一年好,就和这个慈善拍卖一样。”榄核镇果蔗办主任霍润林告诉记者。
贰
市场信息不灵不通
榄核甘蔗一度受创
然而,这备受热捧的榄核果蔗在三年前,却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光景。
2012年,番禺、南沙两区迎来了甘蔗大面积丰收,同时却面临数千吨果蔗等待销售的局面。榄核镇绿村的黄文丽说,到处都是蔗农伤不起挥泪斩蔗的事,当时的感觉就是“欲哭无泪”。黄文丽甚至还保存了当时的照片——大片大片的甘蔗地里种植着粗壮的白蔗。黄文丽说,她家种植了5亩甘蔗,产量有10万多斤。台湾白蔗的特点是皮硬但是瓤软,多汁甘甜,但却一斤都卖不出去。最后,非但甘蔗种植打了水漂,还要请工人把甘蔗全部砍掉“清地”,清地的成本也花了一万元左右。当时的价格大多在每百斤20~30元(即每斤2~3毛钱),很多蔗农都根本无法收回成本。
说起当时滞销的原因,在蔗农看来,这或许是由于“今年的大雨,水浸特别多,很多收购甘蔗的货车不能北运”。有人提出了其他看法,认为是油价涨了,成本高了,很多长运的货车都不来收购了,也有人说是舆论风传的“清明蔗毒过蛇”的说法害惨了蔗农。
榄核镇一名村民的说法颇具代表性,这名村民说,希望政府除了能给蔗农一些补贴外,更希望有关部门给蔗农更多市场信息的指导。
叁
试水全新电商模式
榄核蔗农找到出路
在榄核镇,全镇九成的农户都在种植甘蔗。与生俱来对甘蔗农业的敏感,让他们率先找到了出路。
2013年对榄核镇的蔗农是颇为新鲜的一年。这一年,榄核甘蔗试水全新的电商模式,入驻阿里巴巴平台;近百吨的甘蔗频频参与省外展销活动,全程免费试吃;甚至榄核甘蔗还做起了电视广告,好品质甘蔗直接打上了“榄核”两字的印记。
说到打开榄核甘蔗知名度,还少不了奥运冠军陈燮霞的帮忙。身为榄核人的陈燮霞连续两年出任果蔗形象代言人,她说,果蔗对自己有着特别甜蜜的回忆,非常怀念小时候与家人在田头种植甘蔗以及分享甘蔗的情景。渠道打开了,一切都水到渠成,外地的客商也纷至沓来。
短短两年,榄核果蔗已经占领了全国半壁江山,销往上海、安徽、河南、河北、江苏、浙江、山东等北方市场,最远的将榄核甘蔗卖到了乌鲁木齐。
肆
榄核甘蔗名声在外
全镇中介超过百人
榄核镇子沙村的霍炎生是一名甘蔗中介,专门负责帮助外地客商与本地种蔗农户牵线搭桥。今年不到11月,霍炎生的家里已经住进了来自4个省份的8名客商。霍炎生每天带着他们出没在番禺和南沙两地,寻找合适的货源。来自北京的刘先生说,去年开始来到榄核收蔗,在北方基本找不到像这么好品质的甘蔗,他这一趟会一直住到明年5月份甘蔗季结束才离开。
像霍炎生这样的甘蔗中介,全榄核镇超过100人。按照惯例,外地客商都会住在中介家里,“上住率”直接反映出当年榄核甘蔗的行情。
来自河南的张先生是霍炎生在上海一个农产品展销会上找来的客商,他表示,榄核镇的果蔗外形好,口感清脆香甜,去年开始在榄核镇采购。目前,张先生已经采购了400多吨,按以往的情况一般在榄核镇采购八九百吨,今年的批发价格比往年略高,约2.5元/公斤,若行情向好,采购量还会加大。
子沙村甘蔗地上散发着清新的泥土香,数十个蔗农正向来此贩运甘蔗的车辆上搬运,记者眼前的五六亩甘蔗地已采收完成。“估计今年的亩产量比去年增加了1吨以上,连病虫害也没有,应该能卖个好价钱。”几位蔗农笑着说。
行进中国·精彩故事
走基层 看改革
许琛
(原标题:南沙榄核甘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