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糖传之于中医古籍,唐《新修本草》中在“甘蔗”条下有如下记述“……取法以为砂糖,甚益人”;公元1596年,李时珍撰著的《本草纲目》中“砂糖”条下记载:砂糖“和脾缓肝”“补血,活血,通淤以及排恶露”。 传统的熬糖方法是将收割下来的甘蔗经过切碎碾压,压出来的汁液先去除泥土、细菌、纤维等杂质,接着加入石灰,根据蔗糖含量调制酸碱度,以小火熬煮5到6小时,再冷却澄清分层过滤,再次加入沸水不断搅拌然后再次过滤,最后小火慢熬让水分慢慢的蒸发掉,使糖的浓度逐渐增高,高浓度的糖浆在冷却后会凝固成为固体块状的粗糖,也就是红糖砖,这样的传统做法保持了甘蔗原本的营养,同时也使红糖带有一股类似焦糖的特殊风味。制作过程中熬煮的时间越久红糖砖的颜色也越深,使红糖呈现出不同深浅的红褐色。最终成品理想状况下是横截面呈三条线,内外分层,泾渭分明,外红而内黄。而我们常见的传统粉末状红糖则是红糖砖再经过研磨所制成。
红糖的原料是甘蔗,含有95%左右的蔗糖,据医学专家们潜心钻研,发现红糖中蕴含着大量的营养物质对肌肤的健康、营养有着独到的功效。它基本包含了甘蔗中的各种对人体有益的元素。如蔗糖、还原糖、半聚糖、果胶、氨基酸、维生素、多元醇及多种微量矿物质元素如钙、铁、锌等。特别是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多酚类物质和铁元素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糖产品,是补充能量、调节身体的优质食品。同时,还具有补铁补血、益气缓中、散淤活血、利肠便通、缓肝明目、止冷止痒的功效。因此,可制成具有不同养生功能和治疗作用的保健、膳食、药品。
随着现代工艺的发展,这门技艺逐渐失去了生存空间,面临自然消亡的困境。2021年,手工红糖熬制技艺被珙县人民政府列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