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的甘蔗
甘蔗,是祖国南方制糖的主要原料。赣南素以盛产甘蔗而闻名,赣南人民热爱自已的故乡,对甘蔗怀有特殊的感情。纵观章贡两岸,万亩蔗林,绿姿婆娑,粗壮挺拔;浏览商店橱窗,各色糖果,琳琅满目。糖蔗啊!你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甜蜜和幸福!
考证甘蔗在赣南的历史,据文献记载,远在南北朝时(距今约一千五百年),我省中南部种蔗已很普遍。《齐民要术》记载明:“于都县,土壤肥沃,偏宜甘蔗。味及彩色,余县所无;一节数寸长,以献御”,据民间传说,北宋时期,宁都有一位“状元”,带着家人外出打猎。有一天来到竹窄街村,发现猎犬不见了,当即派人寻找,原来猎犬因贪吃竹蔗忘返,那位“状元”追寻猎犬,见状,便亲口尝试野生竹蔗,味极甜美,于是派人就地垦荒种植,繁衍至今。近年来,在资源普查中,仍发现不少野竹蔗。这也证明“状元尝蔗”的传说是有根据的,所以有人认为赣南是甘蔗的故乡和发源地,这并非无稽之谈。
另一种传说,则是说于都县打小炉、补锅、弹棉花的工人,远走他乡,从台湾、南洋带回来棉籽和蔗种,在于都车头坝试种发展,所以至今车头坝盛产棉花、甘蔗。有民谣道:“上坝的棉花下坝的蔗,远近闻名传天下”。这和《齐民要术》上载于都种蔗的历史最早,是相印证的。
甘蔗,属禾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性喜阳光和较高的气温,是热带和亚热带的一种高产作物。赣南有得天独厚的种蔗优越条件。赣南地处北纬24-27度之间,海拔123米以上,西北有罗霄山脉为屏障,东靠五夷,南倚南岭,加上亚热带高压和季风的影响,温热多雨,年平均温度19℃一20℃,无霜期达280至300天,很适宜甘蔗生长。气候条件和生长环境胜过两广和福建。
千百年来,种蔗和手工制糖在赣南民间传袭和发展着。但在发展的道路上却经历了几番周折。据《东乡县志》《太和县志》记述,明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东乡即能生产大量油砂糖,运销饶州、景德镇等地。赣南的制糖工艺,则更盛于此。到了清末,封建地主盘剥猖獗,官府捐税加重,遇上自然灾害,蔗农便压得直不起腰。当时蔗区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甘蔗甜,甘蔗香,种蔗好比撬田棒;一年辛苦付东流,蔗农无钱买口粮,种蔗不如走他乡。”从此赣南种蔗制糖业很不景气。直到抗日前夕,我国东北、华北一带相继沦陷,内地断了糖源,赣南的种蔗制糖业才有所兴盛。1936年,仅南康唐江、龙华、风岗一带,种植甘蔗就达六万多亩,产糖二十五万担,熬制土糖的品种有赛雪、雪花、坯糖、漏水等,名目繁多,远销国内外,颇负盛誉。日寇侵入赣南以后,直至解放前夕,由于多种原因,制糖业又逐渐萧条,到了破产的边缘。
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赣南甘蔗生产逐年得到发展,蔗农的生活也好似“口咬甘蔗从尾起,一节更比一节甜”。到1980年,甘蔗种植已遍及全区各地,集中蔗区分布在南康、赣县、兴国、瑞金等县,种植面积发展到二十余万亩,甘蔗总产量达到六十二万八千四百多吨,等于解放初的6.3倍。生产条件也有了显著的改善。最为突出的是水利改善了,有了机械提水设施,蔗区沿江两岸,普遍安装了电力或机动排灌,初步实现了自然排灌,过去那种靠人力车水的繁重劳动,已成了历史,蔗农们不需要再为天旱而担忧了。
在蔗区还有个更为显著的变化,就是科学种蔗的水平不断提高,1957年人民政府投资在南康县龙华区,建立了甘蔗试验站,随后发展成为甘蔗科研所。在这一科研单位的示范推动下,蔗农对甘蔗良种的选育、栽培、防治病虫害等技术,都有了显著提高。原来低产的竹蔗品种已被高产良种所代替。解放初甘蔗平均亩产还不到一吨,1980年全区大面积平均亩产甘蔗已达到三吨多,最高亩产超过十吨。可以肯定,今后只要认真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赣南的甘蔗产量将有大幅度的提高,生产潜力是相当可观的。
随着甘蔗生产的发展,制糖工业有着更加显著的变化。久居赣南的人不会忘记,在那甘蔗产区,每年冬季,都能看到星罗棋布的“人字”大草棚,草棚里散发出一股甜熏熏的糖味,这就是人工纹蔗土法制糖的作坊。土法制糖不仅要付出笨重的体力劳动,而且要吞没大量的燃料——蔗茅和木柴,原料的浪费则更为严重。1957年以后,赣南相继建起了五个现代化机制糖厂,每个糖厂日处理甘蔗千吨以上。从甘蔗的运输、起卸、切碎、压榨,蔗汁的硫熏、加压等化学处理,以及过滤糖水的蒸发、糖浆的煮炼、结晶糖蜜的分离、干燥和成品的包装、再加工等全部工艺流程,都是机械操作,其中有些生产环节已实现了电子自动化,如自动过磅的电子秤、自动化包装等。江西第三糖厂还实行了电视调度,可以通过电视屏幕纵观车间班组的生产现场,及时发现问题,指挥生产。
甘蔗浑身都是宝。蔗渣是综合利用的工业原料。赣南各糖厂对甘蔗的利用,除制糖外,还能造酒、制酒精、造纸、制糖醛、做糖果等。
(选自《赣南风采》;供稿:于都县志办)
◆来源:(供稿:于都县志办)转载文章请注明出处
◆备注:本文配图与文章内容无关,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