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fd
在纺纱生产过程中由于配棉、季节、车间温湿度、生产工艺、皮辊、皮圈、等因素进行调整或发生变化时,从清棉工序开始到完成纺纱各工序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出现粘、缠、绕现象。
一般“粘”是清花粘卷、精梳粘小卷、精梳条粘条(包括精梳条、半熟条、精梳熟条等);
“缠”是清梳、精梳、并条等工序各类打手轴径、罗拉部位缠花;
“绕”是精梳、并条、粗纱、细纱各工序的牵伸部件上出现绕缠称为“三绕”。
这些问题的出现给纺纱生产过程造成很大的影响,严重时造成生产供应脱节,使成纱质量恶化、布面突发条干、竹节纱疵,影响织物外观质量。
全面分析纺纱生产过程中出现粘、缠、绕现象,系统讨论形成粘、缠、绕现象的原因与机理,是生产过程综合预防避免粘、缠、绕现象产生的前提(本文以原棉含糖量、短绒率、含杂等因素引起粘、缠、绕的原因来进行分析)。
原棉含糖量、短绒率、含杂等
因素引起粘、缠、绕的原因分析
高含糖棉的形成与造成粘、缠、绕的原因分析
由于棉花产地不同,其生长气候、土壤结构、环境等自然条件的影响,造成原棉在结铃期产生大量含糖棉。
根据糖质的形成过程一般分两类
一类叫“外糖”亦称作“蜜糖”是昆虫的分泌物残留在棉铃甚至棉花上形成的,这种糖类粘性很强,味甜能溶于温度高于15℃以上的水中。在相对湿度低于45%的情况下会凝成硬块。在正常纺纱的生产车间,一般车间温度均高于20℃相对湿度高于55%,这时这类糖分便溶化成粘性物质而在精梳、并条、粗纱和细纱梳理牵伸过程中引发粘、缠、绕现象。
另一类称为“内糖”是由于气候条件产生的,在棉花生长期间由于昼夜温差很大(△t>25℃)这时结铃的棉桃里的纤维会停止生长甚至僵死,而纤维周围的糖分难以继续转换成纤维素而以单聚糖和低聚糖的形式存在着。
此类含糖纤维又细分为两种
一种是低成熟度纤维与其它正常纤维一起被采摘加工直到进入纺纱生产过程,在梳理时会产生大量棉结,牵伸会引起绕罗拉、绕皮辊、绕皮圈的“三绕”现象;
另一种是正常成熟的纤维,纤维的其它指标和性能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含糖量比正常生长下的高一些,对纺纱生产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如果不能正确处理一样会引起比较严重的粘缠。
所以在对高含糖棉进行处理和使用时一定要正确区别种类,采取相应的措施才会有效。
高含糖造成粘、缠、绕的预防解决方法
一般消糖方法有:物理消糖法和化学消糖法两大类。物理消糖法又分为水洗或烘蒸与包裹法;而化学消糖法又分为微生物法与糖化酶法。
目前大部分棉纺企业采用的是物理消糖法类的包裹法。如我公司采用西安联谊纺织助剂厂生产的BG1202/BG1203系列精细化工助剂,在原棉经过分拣三丝后根据原棉含糖情况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助剂喷淋在纤维里,经过24小时后再上车使用。
由于这类助剂它集平滑性、柔软性、抗静电性于一体,扩散性、渗透性能极佳,有效地解决了高含糖棉在纺纱过程中的“三缠”问题。
包裹法消糖就是利用这类助剂中的平滑剂、柔软剂、抗静电剂等表面活性剂组分,在纤维表面形成一层隔离膜,将纤维上的糖分与纺纱工艺部件隔开,而达到抗粘的目的。
具体作法
(1)对每批进厂原棉进行原棉含糖测试;
(2)国家标准原棉含糖分为五档,为了便于调整助剂用量把标准细分为十档;如下表所示:
(3)助剂用量是指原棉重量的百分数;
(4)助剂的使用要坚持尽可能少用、均匀喷淋、喷淋后存放时间有保证、及时调整用量等原则;
(5)根据季节性的变化在春秋季,由于温湿度相对稳定适宜棉纺生产一般情况下不用助剂,但是,使用含糖-C档以上的原棉超过15%必须使用助剂,使用量按上表参考量进行;
(6)合理使用助剂发挥好助剂的平滑性、柔软性、抗静电性三种性能,分清棉含糖的类型,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原棉含短绒、结杂高时引起缠、绕现象的原因分析
原棉短绒率又称短纤维率,是指短于规定长度的纤维重量对全部纤维量的百分率。我国棉花标准规定细绒棉以16 mm为短纤维的界限;长绒棉以20 mm作为短纤维的界限。品级标准以上的棉花短纤维率应小于或等于12%最高不得超过18%;品级标准以下级棉花短纤维率应小或等于15%最高不得超过20%。
原棉短绒率大小主要受棉花产地、品种、生长条件和轧工条件等因素影响,纺纱生产厂只能根据购进原棉的含短绒情况合理搭配科学使用。
当生产普梳纱线时,一般情况下配棉等级偏低含短绒高,在短绒率超过15%以上时,纺纱生产中不但对成纱条干、强力不利,会出现单强CV%高的问题;同时由于短纤维多纱条在牵伸时纤维间摩擦力与抱合力明显减弱,纤维滑脱的机会增加,牵伸区内短纤维无法被罗拉控制,短纤维在运动中飞扬起来被绒套、绒辊等清洁装置不能完全附着带走,就可能使短纤维附着在后罗拉和后皮辊上引起缠绕。但是,对于精梳产品就不出现这种情况。
另外,棉纤维含杂是指纤维中含有的非棉性物质及其着生的纤维。如沙土、枝叶、铃壳、虫屎、死虫、棉籽、籽棉、毛破籽、不孕籽、带纤维籽屑、软籽表皮等物质。棉纺织厂一般把其中带纤维籽屑(毛破屑)、毛破籽、不孕籽、软籽表皮四种和含有纤维性质物质的棉结、紧棉束、僵棉及皮辊棉的黄根称为七种有害疵点。
绝大部分结杂经过清棉、梳棉、精梳工序能够被排除掉,各工序半成品中始终还含有一些末被清除完的结杂,由于各工序的牵伸在加压状态下进行,就会出现结杂嵌在罗拉的沟槽或者粘在皮辊、皮圈的表面引起“三绕”,成纱出现条干不匀。
原棉含短绒、结杂高时引起缠、绕问题的预防解决措施
(1) 控制配棉含短绒率在15%以内,减少原棉加工过程中损伤严重原棉的用量,防止纺纱过程由于开松打击短绒率增加;
(2) 清花工序调整尘棒每组根数,放大落棉隔距增加排短绒、结杂的能力;
(3) 梳棉工序适当加大后部落棉,提高盖板速度增加排短绒、结杂的量;
(4) 在并条、粗纱、细纱工序适当降低车速也有一定效果。
来源:安徽新虹纺织有限公司、棉纺人之家
编辑:纺机网综合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