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里的父亲
①回家的时候,大门紧锁着,只有那条癞皮狗还在门前吐着舌头。我左右喊了几声,没有人应声,这人都去哪儿了呢?他们应该知道我回来呀,突然看到场院里如雪的棉花。是捡棉花去了?赶到大叔家一问,他说父亲去前山捡棉花去了。
②我放下行李,奔向棉花地。正午的太阳火辣辣的,晒在身上毛毛刺刺的,像是有虫子在爬,十分不自在,还没走几步就汗流浃背了。空旷的田野里没有风,也没有一个人影。是啊,这样的毒日,谁不愿意窝在家里,躺在电扇下面?可是,我对父亲不知说过多少回:棉花少种点,有事情做就行。可是他却非要种上十亩棉花,还说,自己动得,不要我们负担。但是你也不要这样拼命哪。
③我循声走进棉田里。父亲正弓着背捡着棉花,腰间系着蛇皮袋,鼓鼓囊囊的,每移动一步都显得吃力。两只手却不闲着,熟练地抓住盛开的棉花随手塞进袋里。父亲看着走近的我笑着,打着招呼。黢黑的脸上深深的皱纹颤抖着;白发凌乱地贴在额前;衣服就像从水里捞上来的一样,还结出了盐花。
④阳光下,父亲的背影溅起凄惨的白光,坚硬而嶙峋——一种说不出来的酸楚涌上心头。父亲的一生都是在这片洁白的棉花中佝偻着前行的。一天天,一年年,他就像一个倔强的牧民看护着自己的羊群,就像一个固执的渔民守望着自己的鱼塘,不眠不休,不离不弃。父亲啊,父亲!
⑤棉花,就是父亲的花朵,就是父亲的攒钱罐。父亲用自己最虔诚的跪拜来侍弄棉花——育秧,移苗,间苗,施肥,打药,锄草,每一个环节他都一丝不苟,就像培育着襁褓中的婴儿。那些岁月,父亲就是用自己坚定的脚步,羸弱的肩膀种下繁华的棉花,背起一家丰满的希望——我们的学费,过年的新衣,喷香的猪肉,还有久违的微笑。现在,我们都已经成家,他也应该停下奔跑的脚步,和我们一起分享这棉花一样舒适而温暖的生活。可是,山一样的父亲依然像一头倔强的老牛一样默默守护着,坚持着。父亲啊,父亲!
⑥一点多钟我们才回到家。父亲草草地扒了几口饭,就又坐到了簸箕前剥起棉花。也许是太疲劳了,还没一会儿,父亲就躺在棉花上睡着了——头枕着棉花一动不动地睡着了。他睡得是那么酣畅,睡得是那么沉静。
⑦他侧着身子,躺在灰色的棉花壳上,头枕着雪白的棉花。头上银白的头发根根扎眼;一张脸就像皱缩的核桃沟壑纵横;青筋暴突的手就像枯树枝,上面是道道血口。看着日渐苍老的父亲,我真想摸一摸他粗糙的手,抚一抚他的白发,对着他的耳朵说说心里话,可是,他睡得那么沉,那么香,我又怕惊扰了他的清梦。
⑧静静地睡着的父亲,脸上露出淡淡笑意,粲然如盛开的棉花。他是看到了桃红李白的绚丽,还是闻到了油菜芝麻的浓香?是尝到了大米麦子的绵软,还是摸到了蚕茧棉花的和暖呢?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父亲一定在惦记着他的春种秋收,他的夏播冬藏,不然,他的笑里怎么会飘来丝丝的甜呢?
⑨也许怕打扰了父亲,风顽皮地小跑来;也许怕惊醒了父亲,太阳躲进了云里。在这里,除了父亲均匀而舒畅的呼吸在轻轻地流淌,再也听不到一点声响。
⑩这个世界仿佛成了一种永恒——因为有一朵厚实、热烈的棉花在我的心里霍然盛开。
【小题1】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作者以“棉花里的父亲”为题的好处。【小题2】以第⑧段为例,说说本文的语言特点。
【小题3】请从修辞角度或人物描写角度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头上银白的头发根根扎眼;一张脸就像皱缩的核桃沟壑纵横;青筋暴突的手就像柘树枝,上面是道道血口。
【小题4】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分析文章第⑩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军人之家
巴利斯
(1)维拉的丈夫巴都林离开妻子维拉上前线两年了。一天,邮递员送来了一封信。信中通知说,她的丈夫巴都林受了重伤,现在就住在市荣军医院。
(2)医生带维拉走进病房,指着一张靠在墙边的病床,床上的伤员盖着被单,仅露出圆圆的修剪过的后脑勺。
(3)维拉快步奔过去,轻轻地呼唤着丈夫的名字:“巴都林、巴都林……”她希望看到床上的人把枯瘦的双手伸出来,她就会投向他的怀抱,可是他没有动。维拉猛然惊呆了:手呢?原来自己的丈夫竟然连双手都没有了!床上的伤员慢慢抬起了头,维拉看到的是一张破了相并带有深红色伤疤的脸,空空的小洼坑代替了眼珠,又大又白的伤痕歪歪斜斜地穿过这可怕的面孔,她惊叫一声,便失去了知觉。
(4)维拉醒过来后,少校和医生向她介绍了巴都林受伤的全部情况:他踩响了地雷烧伤了双目,炸没了双手,截去了双腿……他不能说话,至少是现在……被找到时已无法辨认,他身上没有证件,胸前内衣口袋里仅藏着一封给妻子的信,根据信人们才确认出他的身份。
(5)第二天她再次来到医院,把巴都林运回了家,战争毁了她的幸福生活,但没有使她屈服,她悉心地照料着丈夫,盼着丈夫的状况能够有所好转。
(6)九月的一天,维拉正在做家务,篱笆门吱呀地响了一声。啊!站在门口的是活生生的、健壮的巴都林吗?
……
(7)巴都林听妻子把事情经过讲了?”
(8)“当然!”
(9)“只要他活着你打算护理他一辈子?”
(10)“是的。”
(11)伤员躺在床上,脸朝着墙,维拉倾着身子温和地在他耳边说着:“我的丈夫回来了!但您别难过,您将和我们一起生活,谁也别想带走您,听见了吗?”
(12)巴都林突然想起,“你说在他身上找到一封信?给我看……”维拉拿出了信,巴都林看完后兴奋地说:“他是阿廖沙,我的战友!为防万一,我们互相交换了信。这样,如果一个牺牲了,另一个就可以把信转给他的亲人。”巴都林抹了抹眼窝里的泪水,开心得像个孩子一样,大声对伤员说:“阿廖沙,我是巴都林,你还记得吗?”
(13)阿廖沙微微点了点头,巴都林兴奋地接着说:“你就在我家里,我们将在一起生活,你听懂了吗?”
(14)床上的阿廖沙动了一下,苍白的嘴唇颤抖着,传出了含糊不清的声音:“谢——谢,通知……我母亲……我没有被……被抛弃……”
(15)一缕阳光洒进室内,窗外是艳阳高照的好天气……
(《新故事》2009年第12期,有删改)
【小题1】为使“伤员不是维拉的丈夫”这一情节合理,文中有几处埋下了伏笔,下面哪项内容A.双眼已无眼珠,脸上有白而大的伤疤,脸已破相,失去了双手和双腿,无法辨认。 |
B.阿廖沙微微点了点头,巴都林兴奋地接着说:“你就在我家里,我们将在一起生活,你听懂了吗?” |
C.身上没有证件,仅凭一封给妻子的信确认了他的身份。 |
D.他不能说话,至少是现在,被找到时已无法辨认。 |
A.维拉快步奔过去,轻轻地呼唤着丈夫的名字:“巴都林、巴都林……”, |
B.巴都林突然想起,“你说在他身上找到一封信?给我看……” |
C.床上的阿廖沙动了一下,苍白的嘴唇颤抖着,传出了含糊不清的声音:“谢——谢,通知……我母亲……我没有被……被抛弃……” |
D.一缕阳光洒进室内,窗外是艳阳高照的好天气…… |
一缕阳光洒进室内,窗外是艳阳高照的好天气……
【小题4】请你结合小说情节分析妻子维拉或者丈夫巴都林的性格特点。(只选一个)【小题5】小说叙写了什么故事?包含哪些情感?
①王麒淦是复旦大学2019级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本科生,2010年冬天,当时年仅8岁的王麒淦与父母一起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进安镇的家出发,去松潘县川主寺镇游玩,途经漳腊村时,他偶然间看到一位母亲背着竹篓,牵着孩子蹚水过河,过河时她几次摔倒,又挣扎起身,到达对岸时已是一身泥水。
②这一幕,深深印在了王麒淦年幼的脑海里。当时,漳腊村村头河上没有桥,村民过河种庄稼都是踩着河中鹅卵石,或光脚蹚过河水,非常危险。村干部表示,村里非常困难,老百姓只能维持基本收入,修不起桥。了解情况之后,王麒淦和父母商量将自己的压岁钱和参加比赛所得的共计3000元现金全部交给漳腊村建桥。
③王麒淦的父亲是人民警察,母亲是人民教师,得知他的想法后,父母非常支持。不久后,一座水泥桥建成了。当天,王麒淦兴奋地在桥上来回走了好几遍,“大家都有桥过,我很开心。”王麒淦说。
④从2010年捐款建桥开始,王麒淦每年寒暑假都会特意到漳腊村看看,一旦发现桥体有损坏便捐款修整。2018年,由于涨洪水、淤泥长年堆积,水泥桥塌陷到泥里,无法继续使用,王麒淦又捐出自己的奖学金给村里修建了一座钢架桥,为了表达希望漳腊村早日脱贫的心愿,村民们给这座桥取名“隆昌桥”。
⑤2021年暑假,王麒淦发现雨水使钢材生锈了,就捐出了在复旦大学获得的奖学金,给桥换了钢材、刷了漆。从2010年至今,他一捐就是11年,前后捐出了3万元左右。漳腊村曾是国家深度贫困地区,2010年前人均年收入不足百元,村里的年轻人常年外出务工,王麒淦每次回去还总会带些书或衣物看望那里的老人和留守儿童,与村民建立了很深的感情。
⑥11年间,王麒淦从孩童变为少年,而漳腊村也在脱胎换骨。曾经,往返漳腊村30公里的路要开三到四个小时,如今只要40分钟,路也从颠簸变得平坦。不仅如此,现在的漳腊村已经脱贫摘帽,沿路村民的木质结构土房子,也变成了水泥房,旅游业也起步了,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
⑦自己捐款十多年的事情,王麒淦从没和老师同学提起过,当听说有这样一封感谢信时,大家感到惊讶,又觉得在意料之中。王麒淦的一位室友说:“他平时就很乐观开朗,爱帮助别人,我们一起参加过很多志愿者活动。”
⑧关系很好的室友,还给王麒淦起了个绰号——“干大事(淦大事)”。对此,王麒淦笑着摇头说:“我觉得这些事不是大事,是我个人所能做到的事而已,是值得做的,我也很开心。”
⑨而这段“少年与桥”的情谊,也打动了无数人,不少热心网友为少年点赞,称赞王麒淦的赤子之心。
【小题1】下列选项与听力材料不符的一项是( )A.王麒淦是复旦大学2019级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本科生。 |
B.2010年的漳腊村村里非常困难,老百姓只能维持基本收入,所以修不起桥。 |
C.为了表达希望漳腊村早日脱贫的心愿,王麒淦给这座桥取名“隆昌桥”。 |
D.王麒淦是一个乐观开朗,爱帮助别人,还参加过很多志愿者活动。 |
三月三,荠菜胜灵丹
舒万廉
①大年初二,我姐姐、我、我妹妹,三家人乘坐火车到南宁探望住在我弟弟家的父母。虽然线上常常碰面,但几天下来,祖孙三代十余口人在弟弟家新居的聚会,仍然令我的父母如腾云驾雾的齐天大圣,又忙碌又兴奋。母亲跳五行健身操给我们看,父亲钻研二胡,已经拉得有模有样了。晚上吃饭的时候,姐姐在表扬了我弟媳妇做的柠檬鸭之后,说要是有一盘麻油炒地菜多好,我妈也跟着说,在南宁过年,也没什么不好,就是吃不到地菜包饺子。
②是啊,三月三,荠菜胜灵丹。过去几十年,我们在故乡过年。吃过了大鱼大肉之后,大家的兴趣转向了田埂上的野菜,地菜当然是首当其冲。大年初一的午后,姐姐和妹妹都会不顾初一不能动刀剪的规矩,穿着过年的新衣服,去野外挖地菜。田园里,去年的积雪还未消融,在麦苗与油菜的缝隙里找到一棵一棵的地菜,将一点一点的喜悦汇聚起来,达到“乃盈顷筐”,总得花小半天的工夫。往桌上年菜里加上一盘麻油炒地菜的愿景是如此强烈,能够将穿得花花绿绿的小丫头们由烤暖的火盆边引出来,羊群一般,放到春风多厉的田野上。
③三月三,荠菜胜灵丹。我们所说的“地菜”,其实就是荠菜。王磬编《野菜谱》,提到荠菜有好几种,他的介绍是:“春月采之,生熟皆可食。荠菜儿,年年有,采之一二遗八九”。地菜大概就是在腊月的霜雪里出土眼的,
④三月三,荠菜胜灵丹。立春雨水之后,田野很快就会变得百草丰茂、千花万卉,如此繁多的植物,为什么单单将“地”这样皇天后土般朴实而有力量的名字赋予地菜呢?以我的猜想,大概是因为它是冬去春回、岁月更新之后,除越冬作物之外,田园里出现的第一种菜蔬,所谓一阳来复,这生命的“阳气”就包含在它纤弱的外形与清韧的滋味里。乡下人将之加入到饺子、春卷、春盘这些春天的食物里,恐怕也是为此。等到“花开三月三”,寒食节来到,抽出细薹(tái)、开出细密白花的老地菜已不堪食用,但还是会被母亲们由田头地脑里扯一把回来,煮毛壳子鸡蛋给孩子们吃。更讲究一些的祖母与外婆,还要在地菜煮鸡蛋的沸水里加入一杯童子尿。地菜也好,鸡蛋也好,童子尿也好,都在象征着生命的“阳气”与“热力”。
⑤三月三,荠菜胜灵丹。《本草纲目》说荠菜明目宜胃。问题是,又好吃又有用的地菜,为什么没有登堂入室,与白菜、萝卜、菠菜一道列入菜园种植的时序,而一直被列入“野菜谱”呢?我觉得可能与王磬讲的“荠菜儿,年年有,采之一二遗八九”有关。太多的种子,聚集在地菜伞状的花序上,被风吹入田畴与坡塘,生长出来年密密麻麻的地菜,乡下的丫头们再勤快,也不过是“采之一二遗八九”,
⑥是的,风吹着地菜的种子,吹到哪里,地菜就长到哪里。以我的猜想,第一粒地菜的种子,多半远在四五千年的文明社会之前,被东亚的季风,由中亚的草原上吹来,陪伴着它的,是形成黄土高原的亘古风尘——随后,繁衍生发的更多的地菜种子,被季风吹到中国的东南西北。地图上地菜的分布路径,大概就是季风吹拂的路线。
⑦晚上酒席间,我对父亲讲,他与母亲大半辈子都生活在故乡的村庄,我们兄弟姐妹,辗转到国家的东西南北,等到他的孙子一辈,恐怕就会在世界的角角落落了。到时候,不知道他们能否遇到拉二胡、跳五行健身操的人,在除旧布新的时节他们是否也会想念麻油炒地菜和地菜煮饺子。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小沙以本文的解读为例,在班上交流他开学以来的阅读经验,请你一起完成。
【策略一:关注标题】
【小题1】荠菜很普通,但标题却说“三月三,荠菜胜灵丹”,请你从文章②—⑤段中筛选这样说的依据。
(1)
(3)
【策略二:关注表达方式】
【小题2】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各有不同的表达效果。请将下列表格补充完整。
摘抄语句 | 表达方式及效果 |
大年初二我姐姐、我、我妹妹,三家人乘坐火车到南宁探望住在我弟弟家的父母。 | 运用了描写,写姊妹三家回弟弟家团聚,交代写作缘起,引出下面“地菜”。 |
十来片嫩嫩的叶子披成两三层,在寒风里簇拥在一起,与菠菜和白菜比起来,它小小的,极不显眼,就是一个灰姑娘。 | (1) |
有如此强大的存在感的地菜,又何必与白菜萝卜去争粪壤呢? | (2)此处运用问句阐发观点,有着更好的表达效果,即 |
【策略三:关注语言风格】
【小题3】有人认为本文“雅的诗意”,也有人认为它“土的可爱”。请你以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为素材,分析文章的语言风格。
等到“花开三月三”,寒食节来到,抽出细薹(tái)、开出细密白花的老地菜已不堪食用,但还是会被母亲们由田头地脑里扯一把回来,煮毛壳子鸡蛋给孩子们吃。
【策略四:关注关键段落】
【小题4】开头和结尾都提及了拉二胡、跳五行健身操的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策略五:关联教材,内化迁移】
【小题5】小沙将把本文作为八下第一单元的课外阅读推荐给大家,请你根据第一单元的单元提示语和目录,结合本文内容说说这样安排的合理性。
单元提示 | 目录 |
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本单元的课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我们能够从中看到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感受到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价值和意义。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还要注意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 1 社戏/鲁迅 2 回延安/贺敬之 3 安塞腰鼓/刘成章 4 灯笼/吴伯箫 |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