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锈病和纹枯病药剂组合---20%噻呋·吡唑酯悬浮剂

噻呋酰胺是一种新型苯酰胺类内吸治疗性低毒广谱性杀菌剂,由美国孟山都公司首次研制成功,1994年美国罗门哈斯(已并入美国陶氏益农公司)购买了专利开始商品化生产,商品名满穗,陶氏益农在中国获得登记的噻呋酰胺商品为24%满穗SC,登记作物和病害为水稻纹枯病;在其他国家还在花生、草坪、咖啡、马铃薯、棉花、甜菜、谷类等作物上获得登记。

噻呋酰胺具有很强的内吸传导性,杀菌效力高,持效期长,防治由立枯丝核菌和溃疡病菌共同引起的棉花立枯病,与五氯硝基苯相比,不仅效果好,而且用量仅为1/3~1/5。其杀菌原理是通过抑制病菌三羧酸循环中的酸去氢酶,而导致菌体死亡。噻呋酰胺克服了当前市场上用于防治黑粉病的许多药剂对作物不安全的缺点,在种子处理防治系统性病害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一般叶面处理可有效防治丝核菌、锈菌和白绢病菌引起的病害。噻呋酰胺对藻状菌类没活性,对由叶部病原物引起的病害,如花生褐斑病、黑斑病效果不好。

吡唑醚菌酯为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广谱杀菌剂,为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对作物病害具有保护、治疗和根治作用。是1993年巴斯夫公司发现的含吡唑结构的strobin类杀菌剂,2002年上市。它高效、广谱、低毒,而且对环境安全、友好。至今,吡唑醚菌酯单剂和许多混剂已在60多个国家的150多种作物上登记。该有效成分对谷物、柑橘、棉花、葡萄、香蕉、花生、大豆、甜菜、蔬菜、向日葵和草坪的多种病原菌有效。也可用于种子处理。

在中国,吡唑醚菌酯的风险主要在于抗药性的风险,而且比国外要大得多。目前吡唑醚菌酯的抗性在全球普遍发生,国内企业对产品的配方、用药次数的忽略农民滥用药,加速了抗性的发生。目前抗药性发生较少的原因是QoI类杀菌剂使用比例处于低位,但是随着大量使用,可以预见的是抗药性群体和病害种类将会快速上升。中国杀菌剂抗药性管理措施的缺失,导致抗药性一旦大面积发生,将无法控制。从抗性管理的角度看,目前国内对抗性管理较为缺失,跨国企业一直在呼吁国内的抗药性管理措施,但到目前还没有看到有较为可行的手段。吡唑嘧菌酯的抗性是一种非可逆性的,它抗性水平的发生不像三唑类杀菌剂是5倍、10倍的发生,吡唑醚菌酯的抗性一旦发生,抗性水平直接是1000倍。所以当抗性出现,再增加用量是没有意义的。

噻呋酰胺10% 吡唑醚菌酯10%

20%噻呋·吡唑酯悬浮剂

1.防治小麦纹枯病时,按推荐剂量37.5-50毫升/亩,在发病初期使用。每季最多使用次数为3次,施药间隔期为7天,安全间隔期为40天。

2.防治豇豆锈病时,40-50毫升/亩发病初期用药,每隔7-10天施药一次,可连续用药2-3次。安全间隔期为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