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安采茶戏起源于早期的高安民间灯歌灯彩、傩歌傩舞以及道教歌舞,由明清时期瑞河两岸的瑞河戏、锣鼓戏、丝弦戏等剧种演绎而成,并吸纳了传入高安境内的高腔戏、皮黄戏、木偶戏和花鼓戏等剧种的有益成份,逐步形成“语言通俗生动、行腔淳婉清越、气韵刚柔交错、表演质朴优雅”的艺术特色,成为江西艺苑中一枝古老而娇艳的山茶花。2011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高安采茶戏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作为传承和保护高安采茶戏的主要阵地,新中国成立后,高安采茶剧团,曾经上庐山为党的八届八中全会和华东地区献演,受到了***、***、***、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中共华东局领导的高度赞赏,在上海演出引起轰动,分别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多个国家媒体对高安采茶戏作了专题报道,并且三次晋京表演,荣获中华民族文化博览会百戏长廊稀有剧种特别演出奖等奖项。到目前累计有《打猪草》、《补背褡》、《罗帕宝》、《孙成打酒》、《游湖》、《断鸡》、《四九看妹》、《秋收时节》、《乡潮》、《寒儒求监》、《春渡》、《四季看花》、《拐杖情》等30余个剧目获得省级或国家级奖项,先后培养和造就了200多名艺术人才,如谌国泰、黎花英、罗运憨、吴其多、彭金花、彭金成等几代高安采茶戏表演艺术家,为高安采茶戏赢得了崇高的声誉。

声 腔 与 流 派

从灯歌小调和民歌小调发展成为本调和小花调,高安采茶戏发展到演整本戏时,灯歌小调已不能适应剧中人物抒发情感的需要,艺人们便在[锄棉花草]的基础上产生出第二个基本声腔——[本调],其特点是旋律节奏变化大,可快可慢,可高可低,可悲可喜。演喜剧时,节奏明快,轻松活泼,赏心悦目;演悲剧时,节奏沉稳而缓慢,如泣如诉,悲切动人。“小花调”高安采茶戏独有声腔。它是采茶戏艺人们在[本调]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腔。

演 出 剧 目

早期的高安采茶戏剧目十分丰富:其中表现劳动人民生产、生活和思想情趣的小戏有:《锄豆草》、《锄烟草》、《锄棉花草》、《捡枯柴》、《扫樟子》、《扫苦珠》、《翻薯藤》、《戒赌》、《打戒箍》、《栽禾》、《拔草》、《割禾》、《晒花生》、《捡豆子》、《扮妆》等。表现悲欢离合,善恶报应和爱情故事等大本戏有:《割肝记》、《破镜记》、《荞麦记》、《三宝记》、《借米记》、《浮石记》、《破肚记》、《南瓜记》、《乌江渡》、《乾隆游苏州》、《修仙记》、《仙桃记》、《包头记》、《耳环记》、《丝带记》、《飘带记》、《毛朋记》等。

移植改编出来的剧目有:《天官赐福》、《二度梅》、《碧玉簪》、《绵羊记》、《马前覆水》、《芦林会》、《彩楼记》、《珍珠塔》、《秦雪梅吊孝》等就是从瑞河戏移植而来;《四美图》、《五美图》、《六美图》、《九美图》、《十美图》则由高安道情改编;而《蔡鸣凤辞店》、《白扇记》、《喻家戏》等是从黄梅戏移植过来。

自编自创传统剧目主要有:《鬼断家私》、《退妻得子》、《眼前报》、《青锋剑》、《咬舌记》、《乌鸦报》、《瞎子伸冤》、《巧探金钗》、《烈女救夫》、《双出家》、《自选才郎》等。

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主要有:《四九看妹》、《破伞活捉》、《孙成打酒》、《南瓜记》、《打花鼓》、《游湖》、《补背褡》、《采桑》、《剑袍记》、《断鸡》。

高安采茶戏现代剧目主要有:《护提》、《秋收时节》、《打破常规》、《三年》、《小保管上任》、《巧解决》、《同意不同意》、《大地由我巧安排》。

艺 人 与 行 当

高安采茶戏也融合了高安瑞河戏、锣鼓戏、丝弦戏等艺术形式,由早期的“三小”(小生、小旦、小丑)小剧种表演,发展到生、旦、净、末、丑齐全的大剧种表演,又增加了武小生、武花旦和猴戏等。

服 饰 道 具

高安采茶戏的服饰先后经过短褂子戏、长褂子戏和袍带戏三个阶段。早期的道具有:折扇、绸巾、生活用品、官印、文房四宝、令旗、令箭、酒杯、茶具、枪、刀、剑、马鞭、刑具和桌帷、椅帔、大小帐帘等。高安丝弦戏剧团(采茶戏剧团)成立后,所有生活用品应有尽有,如茶具、酒具、烛台、香炉、马鞭、雨伞、斗笠、金银元宝、斩标、镣铐、云帚、车旗、令牌、官印、刀、枪、剑、戟、锏、弓箭,以至金銮驾。

传 统 演 出 场 所

高安采茶戏演出场所较为广阔,但主要以农村为主;作为专场演出主要是在高安采茶剧团。

相 关 作 品

1965年上海唱片社灌制《小保管上任》成唱片发行,并由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成舞台艺术片;1972年《红灯记》“痛说家史”一折,由江西电影制片厂拍成舞台艺术片;1973年福建前线广播电台向台湾全剧播放《迎火车》;江西广播电台1974年全剧录音播放《喜相逢》,1978年全剧录音播放《陈毅打场》,1981年全剧录音播放《南瓜记》,1982年专程到高安采茶戏剧团录音《罗帕宝》、《白蛇传》、《十五贯》、《江珊珊》、《秦香连》、《春江月》、《四九看妹》、《哑女告状》并灌制盒式磁带向全国发行;1982年省文化厅录相作为教学资料保存的剧目有《下南京》、《洗马》、《踩点子》、《板装》、《白牡丹》、《顶烛小白妻》、《四九看妹》;1992年10月5日,江西电视台拍摄《断鸡》、《四九看妹》、《游湖》,在“相聚今宵”播放,次年安排在中央第三套节目播出;1993年江西电视台、高安人民政府联合摄制电视连续剧《孙成打酒》,先后在省台、央视台播出;1994年央视台、省视台摄制《南瓜记》,10月29日在央视三套播出……此后,每年都有高安丝弦戏剧目由省级以上广电台或唱片社制成磁带和光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