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较难0.4 引用1 组卷11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棉花里的父亲

章中林

①回家的时候,大门紧锁着,只有那条癞皮狗还在门前吐着舌头。我左右喊了几声,没有人应声,这人都去哪儿了呢?他们应该知道我回来呀,突然看到场院里如雪的棉花。是捡棉花去了?赶到大叔家一问,他说父亲去前山捡花去了。

②我放下行李,奔向棉花地。正午的太阳火辣辣的,晒在身上毛毛刺刺的,像是有虫子在爬,十分不自在,还没走几步就汗流浃背了。空旷的田野里没有风,也没有一个人影。是啊,这样的毒日,谁不愿意窝在家里,躺在电扇下面?可是,父亲?不知说过多少回:棉花少种点,有事情做就行。可是他却非要拉上上十亩棉花,还说,自己动得,不要我们负担。但是你也不要这样拼命哪。

③我循声站进棉田里。父亲正弓着背捡着棉花,腰间系着蛇皮袋,鼓鼓囊囊的,每移动一步都显得吃力。两只手却不闲着,熟练地抓住盛开的棉花随手塞进袋里。父亲看着走近的我笑着,打着招呼。黢黑的脸上深深的皱纹颤抖着;白发凌乱地贴在额前;衣服就像从水里捞上来的一样,还结出了盐花。

④阳光下,父亲的背影溅起凄惨的白光,坚硬而嶙峋——一种说不出来的酸楚涌上心头。父亲的一生都是在这片洁白的棉花中佝偻着前行的。一天天,一年年,他就像一个倔强的牧民看护着自己的羊群,就像一个固执的渔民守望着自己的鱼塘,不眠不休,不离不弃。父亲啊,父亲!

⑤棉花,就是父亲的花朵,就是父亲的攒钱罐。父亲用自己最虔诚的跪拜来侍弄棉花——育秧,移苗,间苗,施肥,打药,锄草,每一个环节他都一丝不苟,就像培育着襁褓中的婴儿。那些岁月,父亲就是用自己坚定的脚步,羸弱的肩膀种下繁华的棉花,背起一家丰满的希望——我们的学费,过年的新衣,喷香的猪肉,还有久违的微笑。现在,我们都已经成家,他也应该停下奔跑的脚步,和我们一起分享这棉花一样舒适而温暖的生活。可是,山一样的父亲依然像一头倔强的老牛一样默默守护着,坚持着。父亲啊,父亲!

⑥一点多钟我们才回到家。父亲草草地扒了几口饭,就又坐到了簸箕前剥起棉花。也许是太疲劳了,还没一会儿,父亲就躺在棉花上睡着了——头枕着棉花一动不动地睡着了。他睡得是那么酣畅,睡得是那么沉静。

⑦他侧着身子,躺在灰色的棉花壳上,头枕着雪白的棉花。头上银白的头发根根扎眼;一张脸就像皱缩的核桃沟壑纵横;青筋暴突的手就像柘树枝,上面是道道血口。看着日渐苍老的父亲,我真想摸一摸他粗糙的手,抚一抚他的白发,对着他的耳朵说说心里话,可是,他睡得那么沉,那么香,我又怕惊扰了他的清梦。

⑧静静地睡着的父亲,脸上露出淡淡笑意,粲然如盛开的棉花。他是看到了桃红李白的绚丽,还是闻到了油菜芝麻的浓香?是尝到了大米麦子的绵软,还是摸到了蚕茧棉花的和暖呢?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父亲一定在惦记着他的春种秋收,他的夏播冬藏,不然,他的笑里怎么会飘来丝丝的甜呢?

⑨也许怕打扰了父亲,风顽皮地小跑来;也许怕惊醒了父亲,太阳躲进了云里。在这里,除了父亲均匀而舒畅的呼吸在轻轻地流淌,再也听不到一点声响。

⑩这个世界仿佛成了一种永恒——因为有一朵厚实、热烈的棉花在我的心里霍然盛开。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3年第4期,略有改动)

【小题1】请你联系全文内容,说说对文题的理解。
【小题2】请任选角度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头上银白的头发根根扎眼;一张脸就像皱缩的核桃沟壑纵横;青筋暴突的手就像枯树枝,上面是道道血口。
【小题3】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父亲的形象。
【小题4】请联系全文,从写作意图的角度谈谈你对结尾段“有一朵厚实、热烈的棉花在我的心里霍然盛开。”的理解。
18-19七年级下·四川宜宾·期中
知识点:散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与植物一同生长

李晓

①当我躺在乡村的草丛中,长久地凝视一滴露珠的时候,我会在一瞬间变成一株植物,失去了对人类生活的记忆。在风中,我听见我的骨节都在响。

②而我真的对现实生活有过温存的记忆吗?走在回家的路上,远望那一节一节像火车车厢组成的楼房,我就感觉到自己的滑稽可怜。我这一具一百多斤重的肉体,每天的生活都是被囚禁在这沉闷的车厢中,在那里排泄病毒和废气。我仿佛看见,一幢一幢楼房的顶端,林立着一座又一座虚拟的烟囱,把喘息的废气飘散到天空中去,形成一团又一团阴云,将我们彻底覆盖和笼罩,让我们的身躯不断萎缩,可怜如蚁地在大地上艰难蠕动。

③许多年前,看到梭罗的《瓦尔登湖》,我就着迷似的寻找我的瓦尔登湖。终于,在我老家的山梁上找到了一座群山环抱中的水库。我在烟波粼粼的水库旁边,相遇了几间废弃的农屋。夜里,躺在床上,听着稻花香里的蛙鸣、满山满坡昆虫的合唱,我的身体常常呈现一种羽毛的状态。

④渴望在自然中生活,这只是让灵魂里穿着一双草鞋的我,于假寐之中的一次脱身。因为在人群中,我得常常紧抿厚厚的双唇,和哑巴一般的大地保持沉默的姿态。有很多和我一样的人,其实已经没有了对大地表达感恩的方式。

⑤对大地表达感恩,其实,与对母乳表达感恩又何其相似啊。回归自然的**姿态,就是让我们做大地上的一株植物,不需借助任何想象,与大地肌肤保持最贴身的亲近。自然界中的繁殖力,总是让我们下意识地屏住呼吸,于浩荡的天宇之中,触摸到我们在大地的根须。

⑥当我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周旋于人群中之时,我发现,我的身体总是呈没有规则的摆动,失去了最自然的生活,也失去了内心里最需要的生活。

⑦在创造着物质生活巨大繁荣的同时,我们是不是已经远离了最自然的生活?平时,我们总以为这棋盘式的建筑群就是生活的全部,在这狭隘的空间里为生计蚂蚁一般忙碌,蚂蚁一般无助,我们几乎忘记了这天幕下的大地上,还有季节的流转,还有最原始最美感的生活。

⑧当我们把房屋建在郊外,独享最豪华的别墅,采取粗暴和自私的方式践踏、占有大地,我们把肉体暂时寄存在这个大地上,灵魂是否已经脱窍?

⑨静静聆听大地之歌吧,稚童一样守望着大自然的风景,我们的心灵才会饱满多汁,心胸与天空一样开阔。

⑩在自然中生活,人的天性,与植物一样生长,找到最贴近幸福生活的状态,与自然友好相处,自然使一切存在于美丽之中。

(有删改)

【小题1】作者在文章中流露了对大自然怎样的态度?
【小题2】从全文来看,第②段写现实生活的状态有什么作用?
【小题3】文章第③段画线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赏析。
【小题4】结合语境,理解下面句子的含意。
自然界中的繁殖力,总是让我们下意识地屏住呼吸,于浩荡的天宇之中,触摸到我们在大地的根须。
【小题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结合文章内容,探究第⑨段中“稚童一样守望着大自然的风景”的深刻意蕴。

实际上,很少有成年人能真正看到自然,多数人不会仔细地观察太阳,他们至多只是一掠而过。太阳只会照亮成年人的眼睛,但却会通过眼睛照进孩子的心灵。一个真正热爱自然的人,是那种内外感觉都协调一致的人,是那种直至成年依然童心未泯的人。

——爱默生《论自然》

阅读《腕上茉莉》,回答小题。

①去眉山参加文学活动,晚上,几位文友出去小聚,在岷江边且歌且舞,好不快活。

②这时候,突然从门外走进来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一串白线。白线呈圆形,上面系着什么东西,走到来前,我们才发现,是茉莉花,新鲜的茉莉花。“先生们,要苿莉花不?新鲜的苿莉花。你们男士为女士买一些呗。”老太太的声音近乎哀求。“卖花的!”文友们几乎异口同声。男士们不乐意了,打算喊老板过来,怎么有卖花的窜进来,这无异于在大排档吃饭,被乞讨者摇着饭盒一样煞风景。

③老板来了,看了一眼老太太,悻悻地说,客人不要,就不要强行推销了。也许是看出了老太太面露难色,同行的一位女文友查了一下人头,买了十二串,她说,每人一串,女的臭美一下,男的克服一下中年老男人的油腻。

④我也领到了一串茉莉花。新鲜的茉莉花。远远的闻,丝毫没有任何味道,手腕移到鼻尖处,异香得很。这让人知道,在药材大市场买到的茉莉花近赝品。药材大市场里的茉莉花完全没有花香,相反,有的还有一种硫磺熏蒸过的异味,为了驱虫,可以长时间保存。

⑤那个卖花的老人走了,临走前还冲着女文友鞠了一躬,这一鞠躬,差点把那位女文友的眼泪给惹下来。

⑥这时候,饭店老板亲自来上菜,边说对不起——

⑦不好意思,一听口音,你们就是外地客人,让你们破费了,今天的花钱我来出。没事没事,女文友忙说,毕竟这么大年纪还出来卖花,实属不易。

⑧我脑海里再次浮现那位卖花老太太的样子,满头花白的头发,手指却很光滑,皮肤并不差,不像是出过力的样子。与我们同行的文友老张说,你看那老妇的手就知道,不是辛勤的劳动人民,分明是来骗钱的。饭店老板表情很严肃,打断了老张的话说,这位先生,你只说对了一半,她确实不是乡下劳作了一辈子的妇人,她是市二小的退休教师。但她绝不是什么骗子。

⑨我们一愣。饭店老板欲言又止,嗨!我索性告诉你们吧,老太太到饭店卖花是我默许的,这位老太太家里开着一个三分地的花圃,专卖茉莉。她原本生活殷实,拿着一笔不少的退休工资,可是,五年前,她的儿子突然离她而去。

⑩是事故,还是疾病?女文友问。是事故,老太太的儿子也是一位教师,到四川一个偏远山区去支教,据说那个山区小学很贫穷,老太太的儿子开着一辆越野车每周往返一次:拉着眉山的特产到支教的小学校去。他把工资全搭在了支教上,连自己的车子也疏于保养。一次,他再次拉着物资去往支教山区小学的时候,爆了胎……

满桌文友陷入沉思,共同举杯满饮。那感觉像是在敬老太太的儿子。

老板继续说,她的儿子走了以后,还有孙子在儿媳肚里没有出生,老太太生了一场大病,然后,卖了城市的房子,在郊区买了一处农家小院,院子里专门种茉莉来卖。一开始,我们以为老太太确实缺钱,后来才知道,老太太主动承担了儿子生前的“重任”,每个月用卖花的钱定时邮寄给山区那所小学……

老张听到这里,风一样地刮出去,两分钟后,他冲回来了,嚎啕大哭,说,我专门去寻那老太太,打算买光她所有的茉莉,老太太却说,她不愿意一下子把茉莉卖给一个人,这样,其他顾客就闻不到茉莉花的香了……

次日返程,那串茉莉花即便已经干了,我却舍不得扔,我仔细看着一根棉线上串起来五六朵枯黄茉莉花,手工并不好,打了一个笨拙的结,绕了两圈,我却戴在腕上,归程的一路上,仍能嗅到隐隐的香气。

【小题1】说说本文以“腕上茉莉”为题的作用。
【小题2】第④段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小题3】谈谈第⑤段中老太太鞠躬,为什么差点把女文友的眼泪给惹下来?
【小题4】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⑧段划线句。
【小题5】结尾说返程时茉莉花已经枯黄,“我”为什么仍能嗅到它“隐隐的香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摇晃的街市

李春雷

①十月下旬的一天,我到无锡访友,夜宿南长街上一家旅舍。

②南长街,北倚长江,南偎太湖,东邻苏州,西接常州,漫长的时光里,这里是水陆驿站的并行交汇处,是长江太湖走廊的咽喉。

③如果说江南是中华母亲的锦绣鲜衣,那么无锡就是一枚精致的纽扣,明亮地闪烁在胸前。而大运河呢,则是锦衣包裹着的身体内里的血脉,串通江南江北,融通政治、经济、文化为一体。这,便是国家的大动脉,便是一统的大中华。

④黄昏时分,友人邀我在街上一家餐馆相聚。虽是小小餐馆,却是黄酒世界。各种味道,琳琅满目,桂花酒、梅子酒、糯米酒、玫瑰酒,香雾熏熏,沁人心脾。还有几碟特色小菜,颇能勾引食欲,最鲜美者,乃太湖三白:白鱼、银鱼、白虾。这些天赋异禀、精灵稀奇的尤物啊,细嫩鲜异、引爆味蕾。它们在唇舌之间狂轰滥炸、叱咤风云之后,又一路旗开得胜、顺风顺水地占领了我的肠胃,转眼之间,似乎又回归原型,在我的周身血液里游泳,在我的神经末梢上蠕动。渐渐地,我的体内犹如太湖春潮,风起云涌,烟波浩淼,眼前更是氤氤氲氲,混混沌沌。此时,内心高筑的城堡悄然垮塌。我的意志,我的性情,不由自主地舞蹈,摇晃起来。

⑤南北气候不同、文化不同、贫富不同。千百年来,本土人类酿造成了一种特有的体质、性格和气度,男人多精细,女人偏妩媚。音乐、美术、饮食、言谈、笑声,皆异于北,有一种糯米的黏,黄酒的甜,茉莉的香,越剧的软。北国出猛将,南方多才子,此之谓也;塞北苦旱地,江南温柔乡,良如是也。

⑥餐后,街上散步,正是晚上七八点钟,夜幕四合,华灯璀璨,香风习习,丽人翩翩。脚下是光光黝黝的青石路面,两侧是灰灰白白的徽派建筑,街上飘浮着五彩缤纷的音乐。女人们永远是夜市的主角,一个个粉面妖娆,春风杨柳,手擎甜食,款款而行,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两侧的杂货店铺,各自敞开门扉,花花绿绿、鲜鲜艳艳,仿佛扒开胸膛、把五脏六都摘了出来,一家茶馆的门内,静若禅院,两个古装女孩,在琴声渺渺中,对弈黑白,灯光雪亮,纤毫毕现,十指尖尖,宛若玉雕。

⑦不知不觉走上清名桥。这是江南运河之上一座年龄最大的单孔石拱桥,通体石砌,不着寸铁。此桥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由寄畅因主秦堰的两个儿子捐资。因兄弟俩的名字分别是太清、太宁,便各取一字,曰清宁桥。后来,因避道光皇帝名讳,改为清名桥。咸丰十年,太平军兴,桥毁;同治八年,原样重建,至今。

⑧静默地站在桥上,抬头看,一轮明月高悬,仿佛宇宙的眼睛,黄酒的怂恿,街市的诱引,意念的迷乱,更使得我脚步摇晃,心旌摇晃。

⑨于是,踩着摇晃的街市,顶着摇晃的天空,披着摇晃的晚风,听着摇晃的音乐,看着摇晃的人群,摇摇晃晃地走进旅舍,摇摇晃晃地迈进房间,摇摇晃晃地歪进床褥,进入摇摇晃晃的梦乡……

(选自《人民政协报》2019年5月30日,有删改)

【小题1】本文是按照怎样的线索组织材料的?请写出有关地点转换的标志性词语。
【小题2】根据括号中的要求,赏析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
(1)而大运河呢,则是锦衣包裹着的身体内里的血脉,串通江南江北,融通政治、经济、文化为一体。(从修辞的角度)
(2)渐渐地,我的体内犹如太湖春潮,风起云涌,烟波浩淼,眼前更是氤氤氲氲,混混沌沌。(从词语或句式角度)
【小题3】从全文来看,文章第⑦段写清名桥修建始末有何作用?
【小题4】最后一段在文中意蕴丰富,试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