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明朝才推广种植,古人之前用什么御寒?-什么最爱搜
棉花在宋朝用作观赏,明朝才终于被重视,那在没有棉花的时代里,古人为了能让自己在三九天中好受些,是怎样做到避寒的呢?

那想必最先能想到的便是作为我国国粹的丝绸吧,中国自西汉起便被称颂为是"丝国"。在棉花还没有出现在我国之前,丝绸便在保暖装备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据传黄帝的妻子嫘祖发现了人工饲养蚕的诀窍,并且还发明了收集蚕丝、织制丝绸的方法,所以我国丝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尽管养蚕抽丝的技术发展了那么久,还是无法改变蚕的生长周期长、蚕茧蚕丝出货率低的事实,所以丝绸终归都是古代贵族或者富商的专利,只有他们才能享受到的御寒衣物。

古代的平民百姓则就过得粗糙了点,他们用的是后来才出现的叫做麻布的织物。麻,通常指的是黄麻、苎麻、亚麻等物,麻布则指用它们的植物纤维缝制而成的布匹。由于原材料随处可见,且一收一大片,获取途径比丝绸简单得多,来源也更广泛,价格也比丝绸更加亲民。可惜,古人制衣的工艺发展有限,并且植物纤维还是比动物纤维更加生硬,所以麻布制的衣物穿着起来终究是没那么舒服的,而且避寒的程度比丝绸还不如。

除了丝绸和麻布,古代还有一种令现代人眼红的避寒衣物的制作原材料,便是裘皮,即鞣制而成的动物毛皮,多采用狐皮、貂皮、羊皮,总的来说,可以算是现如今的皮草。这种要使用狐皮、貂皮等名贵兽皮的御寒衣物,想当然地具有着普通人享受不到的价值,不然也不会出现"五花马,千金裘"类的说法。不过,老百姓倒是可以穿戴用狗皮和羊皮制作的裘皮,以次充好。但无论怎么说,在现今保护动物的意识觉醒后,动物皮质的裘衣数量是在减少的。

最后,也是最令人瞠目结舌的御寒衣物,便是沙土。若是遇到天灾人祸,古代普通的老百姓很可能入不敷出,连麻衣都没钱购买的时候,地上随处都能捡到一把的沙土便派上了大用处。生把火烤热了沙土后,将其装进用破布在衣上多缝的几个口袋,用其余热便能在寒冬中暖暖身子了。可能这就是古代版的暖宝宝了吧?

若是给你一个机会,让你回到古代体验一下当时的三九天,你最希望试试哪种衣物呢?是昂贵的丝绸或裘衣,还是普通百姓家的麻布衣,亦或是最不济的沙土暖身呢?

当然,自从棉花得到普遍种植和使用后,避寒衣物的价格大大降低,不论贫富,基本都能整上一件棉衣了。到了现在,棉花制品更是随处可见,充斥在我们的冬天生活中,而且避寒的方法更加五花八门,更加涌起一股玩花样的劲儿。回望古时候那么艰难的避寒,真是愈发想要感叹,现今的生活该是这么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