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信甫和5600亩棉花的丰收故事

2024年10月10日,秋阳高照。在无棣县西小王镇小屯村东北一望无际的棉田里,棉花吐絮似雪,成为当地秋季一道好风景。

56岁的曹占学领着一群妇女在拾棉花,他身前挂着一个袋子、后身挂着一个袋子,在密植的棉棵中走着,手指不断采摘着雪白的棉花。“好棉花放在身后的袋子里;个别没有开的棉桃放在前面的袋子里。这两种不能混了。”他说。

正在制种田里拾棉花的当地妇女。

曹占学正在拾棉花。56岁的他从农民变成了职工,不过工作还是在田间。

曹占学是西小王镇农民,也是山东世耀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的一名职工。这家公司的董事长张信甫今年37岁,是西小王镇西小王村的农民,他这个岁数的人,能留在农村种地的并不多。

张信甫说,他种的地有点多,多到5600多亩;他种的作物单一,单一到只有棉花。他的棉田分两种,一种是制种田,有3600多亩;一种是商品棉田,有2000多亩。

“今年夏天棉花受了些涝,大风中部分棉棵出现倒伏现象。”张信甫说。受了涝灾风灾,棉花产量就不如去年。前几天专家刚对两个品种的棉花进行了测产,结果是:鲁棉338,一块地平均亩产籽棉是670斤,另一块地是630斤;鲁6269,一块地平均亩产籽棉是650斤,另一块地是660斤。他的5600亩棉田,2023年平均亩产籽棉850斤,那是多年不遇的丰收年。

张信甫流转来的这片土地,以前是中度盐碱地,种玉米勉强可以,种小麦基本不收。与当地农民以前种棉相比,张信甫种棉有两大不同:一是矮化密植、二是秸秆全部还田。

制种田里待采的棉花。

以前农民种棉花,亩株数在3500株~3600株之间,棉花长得差不多有一人高。张信甫种的棉花,亩株数在5000以上;制种棉长得高不过人胸部,商品棉长得更矮。“通过打顶的办法来控制棉棵高度,更便于田间管理,尤其是机械打药、收获。”他说。以前当地农民种棉,亩产籽棉在500~600斤;采用矮化密植技术种的棉花,亩产量在650斤~800斤之间,增产效果很明显。

采收完棉花后,张信甫把所有棉柴运出棉田,棉柴粉碎后加入畜禽粪污,发酵好了再全部回到棉田。“这种还田办法,可以提高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逐年降低土壤中的盐分。这样改良盐碱地,虽然慢些,久久为功,效果却很好。”

曹占学说,今年的棉花产量不如去年,可一棵棉花多的也能结50多个棉桃,“平均一棵结30个棉桃没问题。”

张信甫说,他这5600亩棉田,有三大基本功能:良种棉繁育基地,新品种棉展示基地,商品棉种植基地。他的公司有经营权的棉花种子品种多达6个。

张信甫说,以前农民种棉花,讲究长得高、棉枝长,以便充分利用空间;现在种棉花,讲究紧凑、低矮,吐絮时间比较集中,这样更有利于机采。

今年秋季晴好,2000多亩商品棉田白成一片,等着机采。机采除了受天气影响和稍有遗漏的缺点外,最大的好处是一亩地费用不到200元。3600亩制种棉只能人工采,机采会损伤到种子。前来采棉的都是周边村庄的农民,以55岁以上的妇女为主。采一斤棉人工费是1.2元,棉棵长得紧凑,吐絮时间集中,便可以采得快些,身体好手又快的,一个人一天可以挣170多元钱。

“根据今年的棉花产量,采一亩棉要720元以上的人工费。3600亩制种棉,仅人工采棉费就要开出260多万元的工钱。”张信甫说,“今年棉花产量低些,价格每斤又比去年低约0.6元。即使如此,我这5600亩棉花,仅卖棉花每亩预计就有400~500元的纯收入。”

等待机采的商品棉。

西小王镇今年植棉面积为6万亩,主要种植在改良后的盐碱地上。张信甫说,农民在自家土地上种棉花,因面积小,在管理上可以更精细些,平均产量和他的棉田差不多。“我们这里的农民自己种棉花每亩地纯收入在1500元左右,主要是自家土地和工夫没算钱。农民把土地流转给我,在秋季帮着我拾棉花,算下来收入一点也不比自己种棉花低,并且土地流转出去后不用在地里投一分钱,也不用承担灾害风险。”

每亩制种田出来的种子,可供110亩商品棉田用种。张信甫的3600多亩制种棉田,可为明年40万亩地的棉田提供优良种子。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孙成民 通讯员 高士东 刘洪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