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要想“顶呱呱”,中期管理马虎不得


农事早知道
“棉花入了伏,三日两天锄。”进入7月份,棉花基本由营养生长的旺盛期转入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协调并进期。如果管理得当,会起到增产增收效果。本期《农事早知道》特邀农化专家就棉花中期管理为棉农支招。
如何适时打顶?

棉花生长的特性之一就是顶端优势。只要生长点在,在水肥正常的情况下,就会往顶端供给营养,然后凸显其另一特性“无限生长”,但棉杆、叶会徒长,导致棉花单产低。打顶就是去除其顶端优势,从而干预其向生殖生长过渡。
一般来讲,进入7月份就要依据棉田的果枝数、密度、品种、株高、土壤质地、气候等因素开始打顶。
● 黄河流域:
应掌握“少量多次、轻控勤控、前轻后重”原则,确保棉株“壮而不旺、稳健生长”。采取化学封顶代替人工打顶的棉田,可在前期化控的基础上,在盛花期后一周左右施用专用化学打顶剂,抑制顶端生长,实现自然封顶。
● 西北内陆:
打顶调控以“时到不等枝、枝到不等时、高到均不等”为原则逐步推进。“枝到”是指主杆和上展开叶平齐,“时到”是指距离霜降约90天左右(早熟品种可适当放迟),保证果枝苔数,一亩12000苔时左右为宜。同时也要注意塑型,否则田间郁闭太早,会导致中下部蕾铃没有光、不通风,后期容易落。
此外,打顶结束后还要适时进行化控,以防棉花贪青旺长。第一次在顶部果枝长到4厘米左右时,每亩用5克左右甲哌鎓进行封控。第二次在顶部果枝7厘米左右时,每亩用7~10克甲哌鎓进行封控。如果田间郁闭严重,每亩用15~18克甲哌鎓进行封控。


棉花生长中后期如何科学施肥?

棉花需肥量较大,进入7月份后,科学施肥对棉花生长和产量提高十分重要。
● 长江流域:
育苗移栽棉要结合中耕施足花铃肥,见花每亩要开沟深施复合肥25千克、钾肥10千克、尿素8~10千克。同时,要做好起垄培蔸,促进根系发育,防倒防衰。
麦(油)后直播棉要适时追肥,纯氮施用量控制在10~14千克/亩。
为避免雨季旺长,见花前不施或少施肥,见花后结合中耕亩施“50千克复合肥(15-15-15)+10千克尿素+10千克钾肥”。
● 黄河流域:
春播棉在7月上中旬结合雨水每亩追施10~15千克尿素,打顶后每亩追施尿素5~7千克。
若基肥无钾肥,每亩可追施15~20千克氮钾复合肥,注意开沟深施,以提高肥效。
此外,花铃期叶面积大,蒸腾量大,需水多,要及时浇水,提倡“头水晚,二水早,三水、四水连续灌”,每次灌水量逐渐增加。
夏播棉要在7月中旬每亩追施7~10千克尿素。
● 西北内陆:
针对高温天气,建议稳施氮肥增施磷钾肥。
氮肥供给方面,每亩建议46%尿素0.5~0.7千克/天,以保证棉花干物质积累所需量,同时起到膨大棉桃作用。
磷肥供给方面,每亩建议0.5~0.8千克/天,能够加速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转化,控旺促根。此外,氮肥和磷肥的供给,桃少桃小建议取下限,伏前桃较多建议取上限。
钾肥供给方面,每亩建议52%硫酸钾0.3~0.5千克/天,能够提高棉花叶片功能、预防棉花早衰、促进棉花吐絮。若适当加大用量,可减轻7月中下旬到8月出现逆温而导致的红叶及红叶茎枯病。
此外,此阶段需水量占总量的一半以上,建议少量多次,一水一肥。

如何进行田间病虫害防治?

棉花生长中期需密切关注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动态,做好综合防治。打完顶后会逐步凸显枯黄萎病,这就需要经常对棉田进行监测,及早发现。对于异常枯叶、落叶、萎蔫的黄枯萎,通常通过观察维管束来发现。维管束发棕、发黑就是枯黄萎病,这时要用大水量甲霜恶霉灵喷施。对于比较严重的,可用三氯异氰尿酸滴灌,同时用嘧菌酯、恶霉灵进行喷施治疗。
此外,还要着重观测红蜘蛛、棉铃虫、棉盲蝽等病虫害。对棉盲蝽的观测,通常需要早起观测棉田中比较高的叶子上是否有虫害。若发现虫害,需及时防治。
需要注意的是,在打药时,一定要选择正规厂家药品。而且在这段时间,花、桃脆弱,切记不要因打药造成机械伤害,造成落花、落蕾。
所谓“人勤地不懒”。7月份以后,一定要注意加强棉花田间管理,实现脚花压底、腰花满身、顶桃盖顶的成铃结构,同时适时进行肥水管理及自然灾害预防工作,才能保障棉花丰产丰收。
(本期方案得到了新疆金盛昆仑农资有限公司技术员赵永红的技术指导)
责编 | 童 玲
播报 | 雷雅茹
制作 | 心 怡
监制 | 张 琴
如有转载请联系管理员
---以下内容为广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