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在新疆捡棉花能月入几千,不知何时默默淡出大众视野

九零年代的时候,我们经常听到去新疆捡棉花这是事情,新疆吐鲁番盆地、塔里木盆地的阿克苏、巴音郭楞、喀什等到地,为我国长绒棉叭一产区。每年十月份开始新疆的棉花成熟到了采摘的季节,田间地头出现了一群特殊的群体拾花工。

他们从早晨八点开始一直到晚上可谓是披星戴月,新疆的日照时间长,工作时常达到十二个小时,技术娴熟的拾花工每天可以捡两百公斤的棉花。那时候普通城市和农村的打工人的工资一天也就几十块钱,要供一家老小的吃喝。于是很多人在春节前后要么南下,北上。而一些呆在农村的不固定工作人群则在特定的季节,远赴新疆从事采摘棉花的工作。这项工作解决了大批的剩余劳动力。

1996年以后新疆生产建设步兵团开始进行采棉机的推广。

2001年开始进入到大面积的补贴跟进。

截至到2008年,国家开始对采摘机大量补贴,虽然一台机器成本需要几百万,刚开始的时候农户觉得过于昂贵,但是看到了机器代替人工之后大批提高了生产力,2009年新疆有些地方开始使用采棉机。

2015年市场进入了快速成长阶段。

2018年采棉机行业已经开始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国产采棉机开始成熟。

而机器的发展则取代了大量的廉价人工劳动力。

现在在“一带一路”的政策扶持下我国的采棉机已经开始向周边国家不断出口,自主研发皮牌已经占据当地市场很大的份额。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机器代替手工作业,大量的人和工作已经消失,除了采棉工之外,我们熟悉的麦客,捡辣椒,采茶女,等等都在淡出大众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