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南记忆—棉布剂(棉不几)
作者:老管
在汉语言文字中,棉花这个词语比较特殊,和桃花、菊花的意思有点不同。栽“棉花”指的是棉花原植物,拾“棉花”指的是籽棉,弹“棉花”指的是皮棉。如果说棉花开的花,就是棉花花,和网络热词“济南南”(高速公路济南南面出口)、“沈阳北站站”(沈阳北站地铁站)、张桥桥(以张桥村命名的桥)有点类似,是不是有点萌萌的感觉?其实棉花花比较特殊,可能很多人没仔细观察过,棉花花竟然是一条“变色龙”,早上开花时,是白色的,没多久,变成了淡黄色,到了下午,棉花逐渐转红,最后变成紫色。


棉花是鲁西南地区的主要经济作物,在上世纪70—90年代不光让农民的腰包鼓了起来,还是纺线织布的原材料。那时候农村手工织布过程比较麻烦,要经过弹棉花、搓棉条、纺线、浆线、经线、穿繒、上机织布等环节。可以织成纯白色的,再根据需要进行浆染,也可以直接织成各种类型的条块状花纹。五颜六色的粗棉布,做衣服、做被子、当床单、当包袱,满足人们的日常家用。现在,人们给老粗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鲁锦”,市场上价格不菲。
纺线之前要把弹好的棉花搓成棉条,鲁西南地区叫棉布剂,念白了就是“棉不几”。原以为“棉不几”是个口语,没法用文字来表达,后来看到网上有人说有一种烧烤食品,叫“不几”,有的网友回复了“布剂”两个字,我突然想到了“棉不几”这个词语,恍然大悟,原来我们小时候经常说的“棉不几”应该叫棉布剂。


剂子,是做馒头、饺子等的时候,从和(huó)好了的长条形的面上揪出或切出来的小块儿,如馍剂子、面剂子,就是需要进一步加工为成品的坯子。用棉花纺线织布,需要将弹好的棉花铺在平整的木板上,用秫秸莛子卷起来,搓成一个个长20—30公分、直径约2公分中间空心的棉条,就是用来纺线的“剂子”、棉坯子。看来我们常说的“棉不几”就应该是写作“棉布剂” 了,也叫棉花剂子、棉布剂子,甚至有时候简称为“布剂”(不几)。上面提到的那个叫“不几”的食品,应该是形状类似于“棉布剂”的面制品,有可能是烤面筋。


本来以为是方言土语的“棉不几”用文字写出来就是“棉布剂”,解释起来也没有违和感,看来在历史上男耕女织的时代,“棉布剂”应该是个通用词语。
棉布剂应该也是一个时代的烙印,那个年代小学生的作文里经常出现“耳边传来嗡嗡的棉车声,一觉醒来妈妈或者奶奶还在纺棉”的语句,用的就是这高大上的“棉不几”。现在,在农村几乎没有人再手工织布了,年轻人根本就不知道“棉布剂”是什么东西。棉布剂,必将是逐渐消失的鲁西南记忆。
(文中图片来源于百度搜索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