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御寒神器——棉花,为何在宋朝才开始普及使用?

今年冬天,军大衣、花棉袄成了“00后”眼中的御寒神器、时尚单品,一时引领潮流、颇受青睐。

但是你可知道,为国人御寒保暖发挥重要作用的棉花,为何在古代很长时间却没有成为老百姓的首选衣物原料,直到宋朝棉被及棉花制品普遍问世,才逐步成为老百姓日常必需品?

我国种植棉花有两千多年历史,长期是奢侈品

棉花在我国属于舶来之物,最早被称为吉贝,直到近世才改称棉花。根据考证,大约公元前2世纪,棉花由印度经南北两道传入中国。北道长期在新疆一带种植,南道长期在西南滇、桂、川、粤、闵等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种植。宋代之前,大约1000余年的时间里,棉花种植主要分布在上述区域,一直没有传播到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岁月中,老百姓衣着以丝、麻、葛、褐为主。丝织品多是贵族和富人使用,平民则用麻、葛、褐制作衣物。后者原料通常以野生植物的纤维搓成麻线,条件好点的再在粗麻线中捻入兽毛,最终编织成粗衣。这种衣物粗劣笨重,保暖性差,即便如此,仍有很多人穿不上。在造纸术发明之后,很多老百姓甚至在麻衣里面填充上纸絮,以便冬天抵御风寒。

棉花作为优质的衣物原料,在汉朝以前鲜为人们认知。到了唐朝,人们逐渐认识到棉花柔软细密,棉布简朴耐用,棉花用途才得以拓展。宋代开始,棉布制品种类和花样不断丰富,棉布制品逐步成为上流社会的馈赠佳品,还成为重要的边疆贸易物资和军用物资。

由于当时棉花种植区域小,产量低,而社会需求量大,价格昂贵,棉花制品一时成为奇物珍品,普通老百姓很难消费得起。

宋代棉花种植和纺织开始兴盛,棉制品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

宋代是我国棉花产业发展的转折期,无论是棉花种植的地域还是棉制品的开发使用,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的产生,得益于几个方面因素的促进。

第一,棉花品种变异和种植技术掌握。棉花最早传入我国是多年生木本植物,古代文献记载棉花形状,有云“闵广多种木棉,树高七八尺”“吉贝木如低小桑”,描述棉花是一种植株高大的树。经过我国古代棉农的长期选育和密植,棉花树逐渐变异为一年生、植株矮化、适合大田栽植的草本植物。宋代相关史料还记载了棉花的病虫害防治技术,苏轼《格物粗谈》上就写到,“木棉子雪水浸种,鳗鱼汁浸过,不蛀”,这说明宋代人已经掌握了低温杀毒防治棉虫的方法。正是因为多年木本生的树棉草本化,加之棉农掌握了棉花整地、播种、杀毒、灌溉、摘顶、锄治等大田栽植技术,促使棉花种植在宋朝能够大面积推广。

第二,棉花纺织加工技术大幅提高。古代黎族先民最早熟知棉花的纺织技术,他们把技术经验传授给汉族人民,进一步促进了纺织技术工具的改造提升。棉花是种子纤维,棉籽包裹在棉团里面,纺纱前首先要去除棉籽和杂质。在宋代,已经出现了“铁筋、铁杖”去杂的技术,随后轧棉、弹棉、卷棉的技术也相继提高,与此同时,水力纺车工具问世,大大加快了棉纺织速度,提高了纺织效率,降低了棉制品生产加工成本,推动棉花种植加工规模进一步扩大。

第三,人口社会结构急剧变化推动了植棉业发展。宋朝统一中国之后,政治局面安定,经济发展迅速,全国人口增长很快。据史料统计,宋代最高人口数已经突破1亿,高于之前任何一个朝代。大量增加的人口,导致农业耕地日益紧张,从而推动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向手工业或其他行业分流。植棉纺织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吸纳了大量社会劳动力,一方面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社会矛盾,另一方面助推了棉纺业的勃兴。此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入侵,导致农桑破坏十分严重,中原丝麻织物衣料供应紧缺,难以满足大量人口所需,间接的推动了宋朝植棉纺织业的崛起。

第四,朝廷政策支持为植棉纺织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北宋初年,朝廷和地方就制定政策,鼓励农民栽种包棉花在内的经济作物。南宋政府甚至以贡赋形式向农民征收棉布以代替部分桑麻,棉花已经成为与桑麻比肩的大田作物和财政收入的重要对象。在宋代棉业发展的基础上,元朝统治者更加欣赏棉布,他们认为棉花“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可谓不麻而布,不茧而絮”,因而更加重视棉花的种植和生产,进而推动植棉业日渐发达,成了重要的手工业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