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的传入与英国工业革命,那些我们不知道的故事
曾经的英国因棉花走上人生巅峰。在过去三百年中,棉花成了世界经济中最为成功的商品之一。狭路相逢勇者胜,棉花创造了一个关于土地、劳动力、运输、生产和销售的全球性网络,这个机遇英国抓住了。可是你知道,曾经的欧洲并不知道棉花为何物?
长久以来,欧洲人身上只有亚麻和羊毛制成的衣物,他们不知棉花为何物,在想象中度过了许多年:也许棉花是一种植物和动物的混合——“植物绵羊”。甚至,中世纪的欧洲还流传着关于这种“绵羊”的传说——小绵羊长在树上,在夜里弯腰喝水。

《植物绵羊》——14世纪欧洲人对棉花作物的想象
古代的棉花种植,起源于南亚、中美洲和东部非洲,在区域经济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但无论是种植、纺织生产还是使用,都是在相互隔绝的环境之中进行的,没有产生跨区域的影响力。棉花最初传入欧洲,是伊斯兰教扩张的结果,伊斯兰城市塞维利亚、科尔多瓦、格拉纳达、巴塞罗那和西西里诸城有了棉纺织业,其中只有一小部分出口到欧洲其他地区。塞维利亚12世纪就有书籍记载如何种植棉花。可是,欧洲气候总体上不适合棉花生长,以至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棉花对于欧洲人来说,就是一种异国事物,几百年来,被称为“树羊毛”,在阿拉伯技术和文化的影响下,欧洲大部分都熟悉和欣赏棉纺织品。

在有繁荣兴盛的羊毛生产历史的意大利,棉纺织品制造业在北部繁荣起来,这里有着技术高超的工匠,有资金充裕的商人,也有从事远距离贸易的专业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意大利北部更容易获得原棉,可以从安纳托利亚和叙利亚等地获得棉花。还有可以接触“东方”技术。
而大概晚一点的14世纪,明代的中国,“织造局”出产质地更好的纺织品,那里集中雇佣了几千名工匠,棉花技术不断革新。中国、日本、东南亚、南北美洲、西非等地从毗邻的地区引进棉籽,把棉花加入耕种的作物行列。
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和随之而来的跨大西洋贸易网络的建立开启了战争资本主义时代,改变了棉花的命运。欧洲人企图进入亚洲内部,创建一个交易网络;另一方面,欧洲帝国在美洲开启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土地掠夺,凭借对远洋航行技术的掌握和武装航运的暴力,建立起一个全新的连接美洲、欧洲和非洲的贸易网络。

到17世纪末,欧洲的毛纺织和亚麻制造商纷纷向政府施压,此后政府实施了一系列贸易保护政策,打击印度棉纺织的进口。这些保护措施并没有帮助到羊毛和亚麻制造业,反而刺激了国内的棉花生产。同时欧洲人迅速剽窃印度的技术,但是直到18世纪末,来自印度次大陆的棉布依然首屈一指。

1733年约翰·凯伊发明了飞梭;1765年,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1784年,塞缪尔·格雷格在溪流岸边,建立了一座有几台新式的水力纺纱机的小工厂。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非生物能量驱动的机器开始纺纱。
在整个18世纪,英国的棉纺织品出口增长了两百倍,其中94%的增长发生在1780年后的20年中。1815年后,凭借这些出口,英国几乎在全球棉纱和棉布贸易中“消灭了所有非欧洲世界的竞争对手”。1830年后,他们甚至开始在印度本地与印度制造商竞争。一旦印度人开始使用英国制造的棉纱和棉布,这就向世人昭示,世界棉花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815年后,棉花成为美国最重要的经济发展动力,也是英国棉纺织业的重要原料。但到1862年初,与上年相比,英国棉花进口总量下降了50%多,从美国进口下降了96%,棉花价格比战前水平翻了4倍,大量工厂关闭。
1832年,一份报纸写道:
很难评估这座简单的轧棉机带来的所有益处,它使美国和英国变得富裕,种植园主、商人、海员、工厂主、任何穿戴棉衣或棉袍的人——简言之,除了黑人之外,所有人都从中得到了好处。


1860年后的30年间,欧洲大陆对印度棉花的消费量增加了62倍,为了满足这些需求,印度的棉花种植面积大大增加。……到19世纪的后三分之一,埃及、巴西和印度的棉花已经成为世界市场上重要的新生力量。
“印度货”的彩色印花棉曾经很畅销,他们从印度购买棉纺织品,在东南亚交换香料,同时也将棉纺织品带回欧洲,还可以运回非洲购买的奴隶,扎根于种植园。有史以来,棉花沟通了跨越三大中的贸易系统。
棉花资本主义从16到20世纪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全球政治与经济背景,位于这种背景之中的不同的资本主义网络通过“多元统合”建构了一种更大、更复杂的政治经济网络,在这些网络的基础上,不同的“棉花帝国”得以产生,并反过来推进资本主义全球化进程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