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好寨子,干活爬天梯,日晒脚干裂,讨饭没口袋”。民间的一句顺口溜,浓缩了几十年前台江县台盘乡棉花村干旱贫穷的真实状态。
棉花村从解放后到80年代后期台江县乃至黔东南比较出名的“穷村”“干旱村”。近几年来,特别是在脱贫攻坚的春风化雨下,棉花村脱贫人口全部清零,从一个干旱贫穷的苗寨,摇身变成了处处看到小洋房的美丽山村。
穷则思变,棉花人不甘落后,早在80年代后期,棉花人纷纷外出打工,部分人四处奔走,推销银饰工艺品;90年代,棉花人大部分举家外出打工,有在外做买卖的,有在凯里发展物流产业的……棉花人的生活条件逐渐发生了变化,原来的茅草房,都盖上了新的砖瓦房,很多家买了电视机、电冰箱、蜂窝煤灶,棉花村居住环境和生活水平较早发生了改变,被民间称为第一批“小香港”。2006年至2010年,台江开始建设工业园区,政府通过招商引资,水泥厂、铁合金厂、砂石场等厂矿先后在棉花地界落户,解决了部门村民的就业问题。从此,棉花人的生活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
然而,干旱缺水,仍然是棉花村贫穷的致命根源。2009年夏季,贵州发生罕见旱灾,棉花村也在劫难逃,蝉喘雷干、稻田开裂、水井枯竭,生活用水极度困难,该县人武部组织人武部门、消防部门每隔几天用消防车沿着蜿蜒不平的泥巴路送水进村,尘土飞扬,村民用桶、用盆接水的一幕幕令人心酸。
“棉花村居住的海拔比较高,饮水方面也比较困难,每年旱季,很多农户半夜三更挑起水桶去排队挑水,妇女的主要任务就是排队挑水,当时棉花饮水困难程度在全乡乃至全县来说,是相当恶劣的。”村支书王川说。
要想富,先修路和解决吃水问题。2011年,台江县水利局请来工程师和专家,对棉花的地形、地质、水源进行勘察,组织全村群众投工投劳挖井搭管,解决了部分群众饮水问题。2014年,县人民武装部请内蒙古军区到棉花村打井提灌,找到了地下水源,2019年,县水利局投资修建提灌站,安装自来水管进村入户,从此,棉花村干旱没水喝的历史终于结束了。
棉花村第一书记曾庆波告诉笔者:“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我们棉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贫困发生率从原来的48%降到0%。2020年,棉花村合作社销售收入达300余万元,集体经济积累也增加到了50余万元,人均收入从之前的不足5000元,提高到现在的8000多元。村里面老百姓修的新房也多了,小汽车多了,村里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
2015年11月,棉花村被台江县委、县政府授予“全县文明村寨”荣誉称号,2017年荣获贵州省“省级文明村寨”荣誉称号,2019年,棉花村党支部获得州、县、乡三级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2020年荣获贵州省“民主法制示范村”荣誉称号。
来源: 黔东南新闻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