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童养媳到棉纺织家,黄道婆的涅槃重生

#首发创作赛#黄道婆(1245年-一1330年) 原松江府(上海)人,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纺织家、技术改革家。她对我国棉纺织手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黄道婆原名黄婆、黄母,出生于上海市徐汇区的乌泥泾一个贫苦家庭。13岁被迫成为童养媳,忍受着极度的压迫和歧视,白天辛勤耕作,夜晚则投身于纺纱织布。无法忍受虐待的黄道婆最终逃离了乌泥泾,只身登上了一艘远洋的海船,漂流至海南岛南端的崖州。


中国的纺织业历史悠久,但在北宋及其以前,主要指的是丝麻纺织。棉纺织则主要分布在新疆、云南、闽广等地区。进入南宋时期,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内外贸易的繁荣推动了各地棉花种植的逐步扩大,棉纺织手工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当时的海南岛是我国主要的棉花种植地区之一。据南宋赵汝适所著的《诸藩志》记载,海南岛的黎族“妇人不事蚕桑,唯织吉贝花被、绳布、黎幕”。这里的吉贝便是指棉花。黎族人民具有一定的织作技术水平,尤其擅长制作各种彩色的黎单(宽幅床单)、黎饰(宽幅幕布)和鞍搭(盖文书几案用),工艺精湛。


黄道婆抵达海南岛后,受到了朴实热情的黎族人民的欢迎。她们以道观为家,深入黎族女性中生活、学习,掌握了运用植棉工具和织崖州被的方法,成为技艺高超的纺织能手。大约在1295至1296年间,她带着黎族的棉织技术告别了黎族人民,返回故乡。


在黄道婆回乡之前,江南地区的乌泥泾等地棉纺织业的状况不佳,《辍耕录》中描述:“初无踏车椎弓之制,率用手剖去籽,线弦竹弓置案间振掉成剂,厥功甚艰。”可见当时技术和工具水平相当落后。然而,黄道婆回到故乡后,这一状况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


据《辍耕录》记载,黄道婆在吸收了黎族人民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制作了新的植棉工具,并确立了一套完整的生产工序。她改进了擀棉去籽的方法,用铁杖替代手工剥棉籽,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从此,乌泥泾等江南地区的棉纺织业得到了革新与提升。


后来,黄道婆在汲取了黎族的踏车精华后,创新制作出了一种搅车。这种搅车独特之处在于,它采用了一根小直径的铁轴与一根大直径的木轴配合使用,两种轴的速度并不相同。通过这种设计,可以将籽棉放入两轴之间,实现“棉籽落入内部,棉花从外部溢出”的效果。这种创新极大地提高了棉纺织的生产效率。王桢的《农书》中曾赞叹:“无论木棉多少,使用这种方法,就能去掉棉籽得到棉花,不再会造成积压。”弹棉花是其中的一环。黄道婆将原本只有一尺余长的弹力微弱的小弓,改进为强而有力的绳弦大弓。此外,她还将原本用手拨弹棉花的方式,改为用弦槌弹开棉花。这种方法既提高了棉花的弹松能力,又能彻底清除杂质,确保纱线的质量,为纺纱织布创造了有利条件。


谈及织布,黄道婆将江南地区原有的纺织经验应用于棉织业中,同时吸收了黎族人民织“崖州被”的优秀方法。她与当地劳动妇女共同研究如何巧妙地搭配纱线颜色,如何综线挈花,使棉织技术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自此以后,乌泥泾的人民能够织出宽幅的被、褥以及带、帨等产品。这些产品上的图案如折枝、团凤、棋局和字样等栩栩如生,仿佛跃然眼前。“乌泥泾被”一时成为闻名全国的产品,深受人们的喜爱。短短几年间,松江、上海、太仓以及苏州、杭州等地都纷纷传颂并效仿她的方法,甚至远销至北方。以至于有“松郡棉布,衣被天下”的美誉。


人民对这位伟大的纺织技术革新家黄道婆怀有深深的崇敬。她的贡献对于提升松江一带的棉织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她离世时,人民怀着沉痛的心情为她安葬。松江人民感恩于她,在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为她立祠供奉,每年按时祭祀。然而,后来因为战乱,祠堂被毁。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乡人张守中重建了祠并请王逢作诗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