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铜轧花厂,是我妈妈曾工作过的地方,我们家在那里生活过几年。自从离开后一直没再去过,阔别了近50年,那里成了我挥之不去的儿时记忆。
今天,得偿所愿,踏上寻迹之旅,了却我多年的心心念念。
坐在车里,启封回首:
铁铜属江心洲,盛产棉花,到现在我还记得"七月半,捡斤半;八月中,捡贰斤"的谚语。等棉花成熟时,大约每年的九月份,轧花厂就会招很多男女季节工,其中不少人连续几年被招。
铁铜轧花厂有两副对开的大门,之间相隔十几米。平常岀入的是木制大门,因是重点防火单位,设有值班室,由专人负责登记出入的陌生人;另一副是大铁门,长年紧锁,只在收购棉花时才打开。
方正的围墙里,分生活区和生产区。从大铁门进去,是长方形开阔的篮球场,四面一律平房,妥妥的一个大四合院。左边是食堂、饭厅以及几间职工住房,饭厅里有乒乓球桌,我仿佛还看到我妈妈当年挥拍的身影。厨房里有两位师傅,恰巧都是光头,鲍光头师傅负责做菜,陶光头师傅负责做饭,两人之间好像有点不和。右边也是职工住房,一人一间,那时没有套间,吃、住、办公一体化。我家住右边纵向,两间,一头一尾。
棉花收购旺季的时候,清早四五点就有人排队,等到上班时间,队伍已排到几里地,很壮观。大铁门一开,人流如潮水一般,涌入。顿时,人声鼎沸,车水马龙……
还有一个细节至今不忘:爱干净的妈妈会叠"喜"型被子,方方正正,有棱有角,床上也被整理得平平整整,一尘不染。每天都有很多棉农,在窗外围观我家的床和被子,赞叹不已,都成了一道风景。
生活区往后是货场,面积很大。很多方方正正的棉花堆,整齐排放,方堆下面都有一至二个能供一人爬过的圆形"隧道",东西南北相通,为的是给棉堆通风透气。那里也成了我们躲猫猫捉迷藏的乐园,直至有一次棉堆坍塌,压s了一个朱姓小女孩,才彻底禁止孩子们进入。
再往里,就是几栋仓库和轧花车间。仓库很大很高,里面堆满了棉花。春天的时候,仓库外面靠墙处,有很多荠菜、马兰、破铜钱等野菜,又嫩又绿,但都不能吃,上面全是一层棉花绒。车间分上下层,脱棉籽,压绒,打包成捆。
夜里灯火通明,机器的轰鸣声响彻寂静的夜空,一派繁忙、繁华、繁荣……远远望去,那一方天地就是一个不夜城。
钱福来,李恩宽,江太根,陈永生,何加强,许久宁,朱龙文,李长根,杨掌珠……太多熟悉的名字。其中我最怕一个人,陶学干,业务组长,高个肤黑不胖。他要抱养我做他女儿,妈妈还跟他打配合,我哪知道是诓我啊,看见他我就躲,怕极了,甚至有点恨。
最最难忘的还是夜宵:汆肉青菜粉丝汤,放点猪油葱花,那味道,那丝滑……还有那小瓦碗粉蒸肉,糯润酥嫩,热气腾腾;还有棉油炒饭,还有……啧啧啧……淌口水了。
轮渡,过江。急迫的心情。
虽然我脑海里无数次想象着她的变化,但真正面对的时候,我还是有点难以置信:残垣断壁,满目疮痍,破败零乱,颓废,枯衰……我真不愿意用这些词语,心疼。
物是人非,过去的一切了无踪迹。没有故人,只有几间破旧的老房子,还在孤独地吟唱、摇摆……
曾经看过"不要故地重游"的句子,现在我似乎理解了。是的,我宁愿那些铭刻的画面,永远搁浅在记忆中……好在我看到的只是生活区的一小部分,大部分外租给了一家家俱厂,独立成院,院内有卡车、操作人员以及电钻声,仿佛还在延续着过去的辉煌。
--END--
来源:文乡枞阳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出处,侵权必究
作者简介
杨凤中石化枞阳分公司退休人员
文乡记忆|在铁铜轧花厂的日子
家乡美|走,到铁铜踏沙去!
家乡美|【图文】桑葚漆乌的时候,去铁铜金沙滩游玩
铁铜沙洲好威武,都有人为你写情歌啦!
我的家乡铁铜洲幸福了。有人为你写情歌,又有人为你填词啦!
文乡传真|沃地金枝——记铁铜中药材种植基地
文乡民俗|老家铁铜的端午习俗
视频|枞阳县铁铜乡八旬老人自编歌曲颂家乡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