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知名环境史学家 W.H.麦克尼尔所说:“马铃薯改变了世界历史,这并非荒唐事……我们习以为常的食物,是如何以剧烈的方式改变了世界历史。”
土豆,学名马铃薯,现代世界除了谷物以外,用作人类主食的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中国是当今世界马铃薯生产的头号大户。马铃薯在中国不但产量高,名字也多,广东叫“薯仔”,山西叫“山药蛋”,江浙称“洋(阳)山芋”,福建谓“荷兰薯”……北京方言的“土豆”最终成为俗称正名,这个颇中国式的名称,几乎让人忘记了“土豆”并不“土生土长”,相反是个渡海而来的“外来户”。
土豆的原产地,在遥远的南美洲安第斯山区。印第安人种植马铃薯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马铃薯的丰歉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因此印第安人将马铃薯尊奉为“丰收之神”,如果某年的马铃薯严重减产,就被认为是“怠慢”了马铃薯神,必须举行一次盛大而残酷的祭祀仪式,杀死牲畜和童男童女为祭品,乞求马铃薯神保佑丰收。当第一批欧洲探险家到达秘鲁的时候,发现当地人种植一种名为“papa”的奇特的地下果实,“煮熟后变得柔软,吃起来如同炒栗子一样,外面包着一层不太厚的皮”。这就是今天为人熟知的马铃薯。
1565年,西班牙远征军向西班牙国王菲力二世呈献了一箱包括马铃薯在内的南美洲农产品,最初的马铃薯居然是以它妖娆的枝叶和艳丽的花朵受到人们青睐的,西班牙王室将马铃薯种植在塞维利亚近郊的花园里,由此开始了它在欧洲跌宕起伏的命运历程。
马铃薯作为粮食作物在欧洲大陆得以广泛传播,很大一部分功劳要归之于一位平凡的法国农学家巴曼奇,是他认识到马铃薯良好的食用价值:它可以制作面包,而且容易蒸煮。1770年他的一篇关于马铃薯淀粉营养问题的论文在征文中获奖,并被法王注意到,据说他为一次宫廷宴会用马铃薯为食材烹调了二十多种美味菜肴。就连日后上了断头台的路易十六和他的那位同样倒霉的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也为马铃薯的推广出了一把力。
当农民意识到这些庄稼的价值时,就来偷走了王室所种的马铃薯。到法国大革命推翻波旁王朝的统治时,法国的大多数农民都已经种植马铃薯了,其他欧洲国家也纷纷效仿——连以崇尚美食闻名的法国人都吃马铃薯了,那马铃薯一定美味——当历史迈过十九世纪的门槛时,马铃薯已经传遍了全欧洲。
在近代欧洲,没有比爱尔兰与土豆关系更密切的了。几英亩贫瘠的土地所生产出的马铃薯,足以养活一大家人和家里的牲畜。而现代科学证明,除了碳水化合物所具有的能量外,马铃薯还能提供相当多的蛋白质和维生素,它所缺乏的只是维生素A,这通过喝牛奶就可以补充了——马铃薯还在无意中终结了坏血病。而马铃薯的食用比种植它还要简单:挖出来,放在锅里煮,或者干脆把它们扔到火里烤,而后吃掉。虽然经历了来势汹汹的“马铃薯瘟疫”,却让改变不了人们对它的热爱。
尤其在美国,到了上世纪20年代,随着马铃薯自动削皮机的发明,马铃薯片从小规模制作变成销售量最大的零食。在大众眼里, “薯片”已经与硅谷的“芯片”、好莱坞的“大片”一起,成为了美国文化软实力的标志;而在抱怨人们情愿放弃美味可口但制作复杂的法国大餐去吃麦当劳,然后利用空余时间去逛街的法国人眼中,薯片更是俨然贴上了美国“文化帝国主义”的标签。
这就是马铃薯在欧洲的历史故事,相信很多人对这些并不了解,而作为马铃薯汁的生产者,薯元康不仅了解了马铃薯的历史,更是对马铃薯的营养价值加以研究,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马铃薯的营养是可以喝进身体并被迅速吸收的。马铃薯的故事还在继续,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也由来已久,想要知道其在中国的发展史?持续关注公众号,让你对马铃薯有一个全新的认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