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痣病:典型的土传和种传病害,病原菌在土壤中可存活2~3年。近年来,许多马铃薯主产区由于无法实现轮作倒茬而致使该病害的发生与危害日益严重,已严重影响了薯块的外观和商品价值。一般田块黑痣病发病株率在5%~10%,但发病严重的地块可达到70%~80%。
分布广泛,在我国各马铃薯主产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尤其是在我国北方如东北、河北及内蒙古等地区发生普遍,发病率较高。
一、发病条件
1、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是影响马铃薯黑痣病发生的主导因素,丝核菌在7-39℃均可生长,较低的土壤温度和较高的土壤湿度,有利于丝核菌的侵染,同时土温低、湿度大,种薯幼芽生长慢,不经催芽的薯块栽植后,出芽周期长,在土中埋的时间长,会增加病菌的的侵染机会。结薯后土壤湿度太大,特别是排水不良,新薯块上的菌核(黑痣)形成会加重。
2、播种时间:
播种时间过早或过迟都会引起病菌对幼芽的侵染。北方地区播种过迟,土壤温度升高,病原菌开始萌发极易引起病害发生;相反,如果播种过早,薯苗出芽缓慢,会增加病菌与种薯接触时间,导致芽腐。
3、耕作栽培:
多年连作的田块病害发生较重,单年间作的田块病害发生较轻。管理粗放,土壤板结,透气性不良,排水性差的地块,种薯出苗时间长,长势弱,发病较重。在雨天进行整地、做畦或播种作业,土壤潮湿,容易板结,不易幼苗萌发和出土,易遭病原菌侵染。
4、管理措施:
施用未经腐熟的肥料,常常混有病菌的菌丝体和越冬菌核,极易造成病原菌繁殖侵染;且肥料在大田腐熟发热会伤害幼苗形成伤口,易于病菌侵染。
二、防治措施
1、农业措施:
轮作由于菌核能长期在土壤中越冬存活,可与小麦、玉米、大豆、多年生牧草等作物倒茬来降低土壤中的病菌数量,实行三年以上轮作制,避免重茬。
2、田间管理:
应选择地势平坦,易排涝的地块,以降低土壤湿度。适时晚播和浅播,土温达到7~8℃时适宜大面积种植,促进早出苗,减少幼芽在土壤中的时间,从而减少病菌的侵染。一旦田间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在远离种植地块处深埋,病穴内可撒入生石灰消毒。
种薯挑选选择无病、表面光滑、大小一致的种薯。
3、化学防治:
为防种薯带病和土壤传染,播种薯块用甲基立枯磷、噻呋酰胺或咯菌腈等药剂稀释后拌种。井冈霉素也可防治黑痣病,播前用种块重量的0.3%均匀处理块茎能取得好的防效。若切块,切块面应沾上灶灰播种或采用苗盛(福美双与戊菌隆混剂)拌种。
垄沟喷施种薯播种后覆土前,用嘧菌酯药液喷施到薯块和土壤中,公顷用量450~750mL,然后覆土。
【声明】转载自其它平台或媒体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本平台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若侵犯著作权,请主动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据,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章,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
文章来源:薯网
Hello,伙伴们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