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曾 月 通讯员 于斌武

“高不过太山庙,冷不过石灰窑。”出生在恩施市红土乡石灰窑村的黄焕然,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老高山人”。

21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黄焕然选择了煤炭贸易行业,实现了人生第一次资本积累,成为当地有名的“煤老板”。

过去,红土乡因地势高、交通不便等原因,是典型的“穷乡僻壤”。

树高不忘根。黄焕然虽然富了,但始终放心不下乡亲。

“1991年,我从石灰窑来到当时的恩施农校读书。当时,我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要干一番事业,改变家乡的现状。走出大山,是每个石灰窑人的信念。”忆起曾经在党旗下宣誓时许下的诺言,黄焕然微微动容。

红土乡的地势与气候特别适合发展农业,这也是黄焕然就读农校的原因之一。然而,因为交通不便等原因,当地的农产品有品质、无销路。

多年来,黄焕然对家乡优质土特产藏在深山无人识的现状深感痛心。

黄焕然(右一)为土豆种植户指导技术。(资料图)

黄焕然(右一)为土豆种植户指导技术。(资料图)

转机源于2015年。那一年,南方马铃薯大会在恩施州召开,“恩施土豆”备受关注,名声也越来越响。同年,恩施州抢抓国家实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机遇,加快推进马铃薯产业的快速发展。

“高山土豆口感好、品质好,就是苦于没市场、没销路。”在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下,黄焕然深知机会来了。

2016年,黄焕然成立恩施农博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并立誓在农业事业上“搏一把”。

最初,黄焕然只做销售。他把乡亲们种植的老马尔科土豆、火炕腊肉、干土豆片(果)等农产品收购上来,实行精细化、统一化、品牌化包装,进行线上线下销售。

“线上通过‘窑乡山货铺’农村电商服务中心销售,线下则通过参加各种农产品展销会,推介我们的农产品。”那两年,黄焕然带着土豆、腊肉等农产品四处奔波,寻找实力雄厚的客商,稳定、畅通销售渠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贴上“农博”标识的石灰窑农产品很快便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成为诸多客商的首选。“石灰窑”这个老高山的名气不仅走出山,更为“窑归之乡”“女儿会故乡”两张名片赋予了新的内涵。

2016年底,黄焕然决定专心发展土豆事业。他相继成立“珍源马铃薯合作社”“红土乡供销合作社”两个土豆种植专业合作社,并先后在石灰窑村、漆树坪村等8个村打造土豆种植基地,初步形成“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农超对接+互联网”生产经营模式,带动1200多户农户(含建档立卡贫困户700余户)走上产业致富的脱贫路。

“稳定了销售渠道后,就要保证产量、做强品牌。”经过几年的打磨,黄焕然俨然从“煤老板”变成了“土豆师”,对于产业发展、品牌建设,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石窑马尔科土豆——来自‘女儿会’故乡的恩施硒土豆。”

“世界最大富硒生物圈之臻品,赋予‘恩施屋脊’的天然绿色,成就了它在马铃薯王国的不二品质。”

……

2018年,黄焕然打造了“石窑马尔科”品牌,推出一系列凸显特色、引人入胜的品牌宣传语,并投资上千万元建成大型马铃薯地下储藏库,为全年市场保供奠定了基础。当年,恩施农博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销售了4000余吨土豆,为乡亲们增收1000万余元。

如今,在“恩施土豆”区域公用品牌的带动下,恩施农博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基地规模已发展到5000余亩,带动周边区域种植3万余亩。

黄焕然的农业路走得踏实而坚定。他为种植户提供种薯、肥料等农资及技术服务,实行保底价收购政策,极大调动了乡亲们种植土豆的积极性。如今,当地的土豆收购价达到每公斤2.7元,种植户每亩土豆仅一季收益就能达到3000元以上。

除了带动当地百姓种植土豆,黄焕然还先后捐资500多万元,修路、修水库、办儿童托管中心、资助贫困学生……

黄焕然(右三)带领乡亲种土豆。(资料图)

黄焕然(右三)带领乡亲种土豆。(资料图)

“10多年来,黄焕然一直致力于家乡建设,为群众做了很多实事。”恩施市红土乡相关负责人表示。

黄焕然全心全意带领乡亲增收致富的善举,引起了各级各部门高度关注和充分认可。他个人及公司先后获得“恩施州脱贫攻坚榜样”“恩施州优秀***员”“州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恩施市十佳扶贫市场主体”等荣誉。

小土豆种出大名堂。黄焕然心怀家乡,手携马铃薯产业阔步行走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脚步铿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