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毒马铃薯一级种薯怎么繁育?掌握这9个关键技术,6分钟学会

脱毒马铃薯一级种薯,是指用组织培养的脱毒马铃薯原原种(微型薯)种植一代后繁育出原种,再用脱毒马铃薯原种种植繁育出的马铃薯种。一级种薯可直接运用于马铃薯大面积生产,或者再繁育一代,将二级种薯运用于大面积生产。
脱毒马铃薯原原种与原种繁育,对技术与环境条件要求较高,主要在科研单位或比较专业的马铃薯种薯繁育公司进行。脱毒马铃薯一级种薯对技术与环境条件要求相对较低,主要在隔离条件良好的高海拔地区进行,由种业公司组织、一般农户承担。
繁育脱毒马铃薯一级种薯,是脱毒马铃薯优良品种运用大面积生产前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要保证种薯质量、提高种薯产量,必须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1、确保原种质量
这是保证一级种薯质量合格,产量较高的前提和基础。原种最好从科研单位(如湖北恩施的中国南方马铃薯研究中心)引进,以保证纯度与质量。繁育的品种,应该是适合当地大面积推广的、或者市场需求的马铃薯新品种。原种大小最好控制在75克以下,且表皮完整,不带病虫。
原种在长途运输过程中要轻拿轻放、注意安全,防止种薯表皮破损。
2、选择适宜环境
繁育脱毒马铃薯一级种薯,在鄂西北山区,最好选择海拔1500米左右的高山地区,该区域夏季气候冷凉湿润、温差较大,非常适合马铃薯生长。同时高山气温低,传播马铃薯病毒的蚜虫数量相对较少,隔离条件也比较好,非常适合脱毒马铃薯繁殖。
区域选定后,应确定适宜地块。最好选择在交通相对便利,地势平坦向阳,土地集中连片,与周边耕地相距较远(500米以上)或有山体、树林遮挡的地方。土质以棕壤、沙壤为宜,要求深厚、疏松、肥沃,富含有机质,不渍水。前茬最好是豆科或禾本科作物,不能是马铃薯或其它茄科作物(如烟叶)。繁殖田确定后,周围也不能种植其它马铃薯或茄科、十字花科、桃树等对蚜虫吸引力强的农作物或经济作物。
繁殖区内如果前茬种植的是马铃薯,下茬不可用做繁殖马铃薯种,可改种玉米、大豆等其它作物。

3、提高整地质量
整地质量直接影响到以后的覆膜质量,覆膜质量又直接影响到马铃薯产量。地块选定后,必须在冬前深翻炕垡,利用冬季冻融交替疏松改良土壤,同时杀灭部分病菌和害虫。此外,冬前还需准备好农家肥,将圈肥(不含马铃薯或其它茄科作物病株残体)运送至田头,调整好湿度,用泥土封好,盖上农膜提前堆沤,待来年腐熟后使用。
第二年土壤解冻后开始整地。先将地用人畜力或机械翻耕耙平,将大土垡敲碎,将表土整平,然后根据地形地貌、地下水位情况,起好厢沟、腰沟、围沟,确保沟沟畅通,排水流畅。
4、深施肥,高起垄
播种前按照80厘米远划线开沟,沟深20厘米以上。先顺沟心撒施化肥,亩施中氮、低磷、高钾复合肥50公斤,随后撒施腐熟农家肥或火粪土,亩用量1500~2000公斤。以沟心为中轴线,从两侧取土埋肥起垄,垄高20厘米左右,垄面宽60厘米,垄沟宽20厘米,垄面略呈龟背形,同时将草根、石块等杂物捡拾干净带出田间。

5、适时播种,盖地膜
原种最好选大小适中的薯块整薯播种,避免切块时消毒不严导致病菌传播。太大的种薯(50克以上)必须切块后使用,切时注意每块应至少带1~2个健壮的芽眼。切过的种薯,需在阳光下摊晾40分钟左右,再用新鲜的草木灰消毒。为加快切块速度,最好备两把刀轮流使用,将不用的切刀浸泡在0.1%的高锰酸钾水溶液中消毒。
播种时间以当地气温稳定通过12℃时为宜,过早土温低、出苗慢,易遭病菌感染;过晚植株生长时间有限,影响产量。最好在晴天趁土壤墒情适宜时开播,播时可直接在垄面上交错地打两排播种穴,穴距约30厘米,垄内小行距30厘米,垄间大行距50厘米,平均行距40厘米,亩播5000穴左右,每穴播种薯1~2个(块),播时注意将种薯芽眼朝上。播后盖种,覆土厚度10厘米左右。
覆盖地膜,是提高马铃薯产量,减轻马铃薯病害的有效措施。地膜可使用80厘米宽强力超微膜。如果有条件,可使用能趋避蚜虫的银灰膜,或中部透明、两侧黑色的除草膜。盖膜前,需将垄面表土尽量刮平,再紧贴垄面覆盖地膜,膜边封严扎实,防止跑温跑墒。
也可先盖膜后播种,即在播种前2~3天抢墒覆膜,提高地温。播种时在膜面用粗木棒或专用打孔器打孔,将种薯直接塞入孔中,用细土将洞口封严即可。

6、早追肥,控旺长
种薯出苗后,要及时破膜接苗,防治高温烧苗。齐苗后,要根据地力与施肥情况确定是否追肥以及追施肥料的数量。如果土壤肥沃,底肥施用充足,可以不追苗肥,或叶面喷肥1~2次,每次间隔7天左右即可。如果土壤贫瘠,底肥用量不足,应早追提苗肥,在膜面株间打孔,亩追尿素10~15公斤,促苗生长健壮、整齐一致。
地膜覆盖后,膜内杂草不易清除。防治膜内杂草,关键是要提高整地和覆膜质量。只要表土细碎、覆膜严实,膜内杂草很少,不需要人工除草。如果采取化学除草,可根据田间以往杂草发生情况,在马铃薯播种后、地膜覆盖前,用都尔(异丙甲草胺)、禾耐斯(乙草胺)、氟特力(氟乐灵)等除草剂,在厢面均匀喷施。
高山马铃薯生长时间较长,极易出现旺长,导致地上茎叶繁茂,但地下块茎产量不高,必须采取措施加以控制。一般在马铃薯现蕾期,对有旺长迹象的田块,结合防虫治病,喷施50~100PPM的多效唑进行控制。如果一次控制不住,可以在10天后再补喷一次。

7、以防为主,严防病虫
繁殖马铃薯一级种薯,对病虫应坚持以防为主,综合防治。在前期采取土壤深翻炕垡、选择优良合格原种、不重茬种植等措施基础上,马铃薯生长期再抓好综合防治。其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在田间插黄板诱杀蚜虫。
二是苗期勤检查,人工捕杀地下害虫。
三是蚜虫发生量大时,要及时喷施啶虫脒、吡虫啉、高效氯氟氰菊酯等对症杀虫剂进行防治,防止其传播病毒,影响种薯质量。
四是搞好以晚疫病为主的马铃薯病害防治。在马铃薯现蕾期间,遇3天以上持续阴雨,就要喷施多宁(硫酸铜钙)、大生M-45(全络合态代森锰锌)、美派安(克菌丹)、殷实(百菌清)等保护性药剂进行预防。如果田间已经发病,先拔出中心病株,装入塑料袋中带出田间深埋,然后喷施银法利(氟吡菌胺·霜霉威)、克普定(波尔多液·霜脲氰)、异果定(波尔多液·甲霜灵)、稳好(甲霜灵·锰锌)、除清(百菌清·甲霜灵)、金雷(精甲霜灵·锰锌)等治疗性药剂。为防止病菌对农药产生抗性,最好将几种药剂交替使用,视发病情况连续喷药2~3次,每次间隔4~5天。若降雨频繁、田间湿度较高,喷药间隔时间还应缩短,次数也需增加1~2次。另外,中心病株周围30~50米范围内,喷药应特别仔细,要用药剂将马铃薯地上部分茎叶全部喷湿,以水不下滴为度。山区如果无法购买到特效治疗药剂,可趁早晨露水未干时撒新鲜草木灰,防止病害继续传播蔓延。

8、严格除杂,适时收获
在马铃薯生长期,每7~10天要进行一次田间检查,及时拔除有明显差异的杂株带出田间销毁。
当马铃薯植株中下部叶片开始发黄时即可收获。种薯在晴天土壤干爽时开挖,注意轻挖轻放,尽量不要挖破弄伤种薯。
挖出的种薯先在田间摊晾一会儿,待表皮晾干后除去附着泥土,再运至室内摊晾5~7天,然后剔除畸形、破损、虫伤薯,选择符合本品种特征,且薯型完整、薯皮光滑,芽眼饱满健康的薯块作为种薯,按大小分级包装,一级薯25~50克,二级薯50~100克,三级薯100~150克。
种薯装袋、运输过程中,要防止品种混杂和意外损伤。

9、妥善贮藏,注意检查
贮藏马铃薯种方式方法很多。一般农户种薯数量较少,可将收获分级后的种薯薄摊在阴凉的室内地面即可;企业种薯数量较大,需将其贮藏在大型保鲜库中。
种薯贮藏期间,一要控制好温度。在贮藏初期以降温散热、通风换气为主,温度宜控制在4℃左右;贮藏中期要注意防冻保暖,温度控制在1~3℃为宜;贮藏末期气温回升,要逐渐通风,将温度控制在4℃左右。
二要保持适宜的湿度。一般情况下,贮藏室湿度宜控制在80%~93%。当贮藏温度在1~3℃时,最好控制在85%~90%,使种薯既不因失水过多而萎蔫,又不因湿度过高而腐烂。
三要保持空气新鲜。要适时通风控制好贮藏室内二氧化碳浓度,防止种薯因长期处于高浓度二氧化碳中,导致种植后出苗不齐、生长不良,产量下降。四要经常检查。发现病薯、烂薯要及时挑出,防止病菌传播。(农家科技 熊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