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板文字,82字】

马铃薯(学名:Solanum tuberosum L.),属茄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块茎可供食用,是中国五大主食之一,其营养价值高、适应力强、产量大,也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粮食作物,仅次于小麦、水稻和玉米。

【主要展品】

照片:马铃薯照片

电子动漫:马铃薯基本情况介绍

(说明:可参阅马铃薯基本概况或后期讲解词)

一、马铃薯的起源

1、 提提喀喀湖畔诞生的生长之母

【展板文字,386字】

马铃薯的故事要从大约10000年前说起,那是在玻利维亚与秘鲁交界处,南美洲安第斯山区海拔3800米处提提喀喀湖附近。研究表明,至少在7000年前,首批进入南美大陆的狩猎者和食物采集者开始驯化湖边生长繁茂的野生马铃薯。

目前,在南美洲共发现了约200个野生马铃薯品种。然而,安第斯中部山区的农民在之后的两千年间成功的选育并改良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诸多马铃薯作物。实际上,我们所知道的“马铃薯”(Solanumtuberosum品种)仅仅是在七个公认马铃薯品种遗传多样性中所发现的以及目前仍在安第斯山区种植的5000个马铃薯变种中的很小一部分。

在提提喀喀湖周边地区,种植马铃薯依然是耕作年度最为重要的活动。在那里,马铃薯被称作Mama Jatha,意思是生长之母。马铃薯在原产地南美洲被当地印第安人称之为“巴巴司”,根据现有资料的记载,***未被发现(公元1942年)前,北美洲和中美洲还没有栽培马铃薯,直至北美大陆的被发现,栽培马铃薯的技术才从南美洲逐渐被引用。

【主要展品】

* 照:提提喀喀湖地形图

* 照:提提喀喀湖太阳门

* 微雕沙盘模型:提提喀喀湖

2、 最早食用的马铃薯——土达

【展板文字 310字】

早期的土著人是没有文字的。通过对南美洲发现的几座公元前6000——12000年的人类聚落遗址的考古推断,原始人在最早见到马铃薯约在14000年以前。据秘鲁利马考古发掘的资料证明,印第安人对马铃薯驯化并栽培的历史距今大约8000年。

秘鲁西北沿海一带的人类村落遗址遗物中,人们发现了形似马铃薯块茎的陶器,晒干了的马铃薯的块茎——“土达”。1887年,智利北海岸的古墓中,同样发现了马铃薯形状的红土烧成殉葬品。达尔文在1835年周游世界的旅行中说道“在智利西海岸洛埃岛的贝壳质沙土上,发现大量马铃薯生长着。由于该地区气候温暖潮湿,植株高达1米多,经煮食后,变的淡而无味,断定为野生马铃薯。由此可以推断,是当地居民驯化培育的野生种,从而进化成今天世界各地广泛栽培的马铃薯”。

【主要展品】

* 仿制品:出土陶器一组

* 照:现代土达

【展板说明】“土达”的制作

原始人类在开始利用马铃薯块茎作食物时,是将块茎放入山溪冰冻和冲洗,然后晒干,制成“土达”,以除去许多马铃薯野生种所含有的涩味。大约到公元前1100年左右,印第安人创造出了更为复杂的一种制备薯干的技术。这种叫做“土达”的薯干有黑色和白色两种。白色的薯干是在严寒的冬季把块茎在户外放置四五次,日出前盖上一层苇草,然后移入不很深的水池里浸泡两个月,在太阳下晒干制成。黑色薯干是冷冻后在阳光下晒软,由妇女们光着脚丫踩揉,挤去水分,晒干制成。这两种脱水的薯干都很轻,保持着块茎的原形,是印第安人越冬的主要食品。欧洲殖民者在进入南美洲之后,曾遇到连年的饥荒,这种薯干曾是他们赖以活下来的重要粮食。

3、 马铃薯与丰收之神

【展板文字 145字】

马铃薯在古代南美洲印第安人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马铃薯的丰欠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因此,印第安人把马铃薯尊奉为“丰收之神”,并认为马铃薯是有“灵魂”的。如果某一年马铃薯欠收或严重减产,就认为是“怠慢”了马铃薯神,必须举行一次盛大的祭祀仪式,要杀死牲畜和男女孩子作为祭品,祈求马铃薯神保佑丰收。

【主要展品】

照:马铃薯神

二、 马铃薯的传播

【展板文字 238字】

第一个见到马铃薯的欧洲人是西班牙的一个下士军官,并于1565年将其献给了国王。

马铃薯刚开始时无法获得人们的青睐,它的外表凹凸不平,切开后,由于空气的氧化作用,变得黑乎乎的,加之原始的马铃薯野生种有一部分还含有龙葵素的毒素,因此,被视为“邪恶的事物”,并谣传食用马铃薯会引发麻风病。17世纪初期,法国勃艮第等地因此禁止人们食用马铃薯。

小贴士:“土豆不土”

【展板文字 231字】

马铃薯又称土豆,给大家的印象是浑身沾满灰土,有点坑坑洼洼,十分的“接地气”。但是,历史上的马铃薯曾经可是上层贵族的专属用品。最早运回西班牙国内的马铃薯是野生种,口味并不好。但是,姹紫嫣红的马铃薯花却受到了上层贵族的青睐。它们的花期比较长,又保留有持久的清香。因此,马铃薯就被作为一种珍贵的奇花异草,在宫廷花园和上层贵族的庭院里种植。那时候,贵族夫人们经常把马铃薯花作为装饰佩戴在身上,最有名的就是法国路易十六的皇后玛丽·安托伊内特就喜欢把马铃薯花插在头上。

【主要展品】 照:法国路易十六的皇后玛丽与马铃薯花

1、马铃薯在法国的传播

【展板文字 224字】

马铃薯在法国路易十六时期由西班牙传入。法国人给马铃薯起了一个名字——“地苹果”,这种“苹果”在法国受到不友好的接待,甚至在1756年出版的《大百科全书》里被称为是“一种粗糙的食物,只配给不讲究饮食的人吃”。

然而不久,马铃薯却受到了巴黎的药剂师安东·奥古斯特·巴尔孟契耶的赏识。1771年,巴尔孟契耶这样说:“广布在地球上陆地和水面的无数植物当中,也许没有一种比马铃薯更值得高贵的公民们注意的了。”正是这位药剂师的孜孜不倦和大力推广,才使这种新的作物推广到全国去。

【主要展品】

照:药剂师安东·奥古斯特·巴尔孟契耶

2、马铃薯在俄国传播:

【展板文字 111字】

俄国雅可夫公爵于1676年从汉堡引种到米塔瓦(拉脱维亚境内)。波兰国王杨·索别斯基大约在1683年从维也纳郊区将马铃薯引运回国,并种植在华沙附近的国王领地里,并由此传播到白俄罗斯、乌克兰西部的第聂伯河战右岸和立陶宛的波兰大地主的庄园。

3、马铃薯在普鲁士的传播

【展板文字 242字】

在普鲁士,国王费里德里希大帝认同了马铃薯的潜在价值并大力推广。由于普鲁士的国民习惯于以谷物为粮食,并不愿意改变口味,费里德里希为此想了一个办法。他命令士兵看管一片马铃薯地,并禁止外人靠近。有好奇的人忍不住偷偷拿走几块块茎,这时候士兵就假装没看见。民俗学家贺什非德认为,这只是一个传说,“最初,马铃薯被认为不够高档。只有享受奢侈品的人们才有兴趣尝试,例如茶、咖啡、巧克力以及香料。” 为了纪念费里德里希大帝在推广马铃薯中的贡献,至今,在德国波茨坦无夏宫中,这位大帝的墓前总是摆放着马铃薯。

【主要展品】

费里德里希大帝

【展板文字 213字】

到了18世纪末,马铃薯逐渐受到欧洲人的认可,并陆续登上了人民的餐桌。经济、社会学领域的学者认为,人口的不断增加,气候显著的变化,导致主要粮食作物,特别是谷物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正常的营养需求,人们开始迫切寻找一种新的食物。于是,19世纪,马铃薯成为贵族餐桌上的新宠。又经过数十年后,终于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中。人们烹饪时,会给马铃薯加上调料,或者将其磨成粉和面粉搅在一起,做成大丸子煮食。直至二战后,德国人每年人均吃掉约200公斤的马铃薯。

【主要展品】照片、电子动态

照:《吃土豆的人》梵高(法)

照:《收土豆的人》 让·弗朗索瓦·米勒(法)

照:《十月收获》 巴斯蒂昂·勒帕热(法)

电子动态图:马铃薯的传播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