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又名洋山芋、地蛋、土豆等。属茄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块茎可供食用,是全球仅次于小麦、稻谷和玉米的第四大重要的粮食作物,与小麦、稻谷、玉米、高粱并称为世界五大作物。马铃薯块茎含有大量的淀粉,能为人体提供丰富的热量,且富含蛋白质、氨基酸及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尤其是其维生素含量是所有粮食作物中最全的,在欧美国家特别是北美,马铃薯早就成为第二主食。马铃薯主要生产国有中国、俄罗斯、印度、乌克兰、美国等。中国是世界马铃薯总产最多的国家。土豆种类繁多,按皮色可分为白皮、黄皮、红皮和紫皮等品种;在栽培上依照块茎成熟期分为早熟、中熟和晚熟三种;按块茎休眠期的长短又可分为无休眠期、短休眠期和长休眠期三种。
鹤峰马铃薯常年实际播收面积14万亩左右,鲜薯产量约15万吨。2018年,鹤峰实施了国家“马铃薯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通过各种生产技术集成和生产物资补贴,建立了“万亩连片种植区”、“千亩核心样板区”、“百亩高产攻关区”,经实地验收,“三区”平均单产分别达到1033.2公斤/亩、1610.8公斤/亩、 2104.8公斤/亩。容美镇官坪村郭贵龙种植11.3亩马铃薯,平均单产达3032公斤/亩,创恩施州马铃薯单产记录。新技术推广应用,为今后全县马铃薯优质高产提供保障,也为马铃薯产业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
随着国家马铃薯主粮化有序推进和全县马铃薯产业不断发展,近年来,县农业技术部门在马铃薯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等一系列科研课题研究中,一是引进、试验、筛选出了适合鹤峰栽培,同时市场表现良好的“米拉”、“鄂薯10号”、“青薯9号”三个主推马铃薯优质、高抗、稳产新品种。二是引进比利时马铃薯晚疫病自动预警系统,在全县马铃薯主产区共安装田间观测站6台(套),该系统预测准确、及时、指导性强,2018年在马铃薯晚疫病爆发态势下,全县各样板及监测点,利用该预警系统,指导防治的2450亩马铃薯示范片,在各种技术措施保护下,均未发生晚疫病。至此,阻碍全县马铃薯生产的“品种”、“晚疫病”两大瓶颈基本得以突破。
通过技术攻关,县农业技术部门研究出了多套针对本地气候、环境条件和顺应市场要求的马铃薯生产技术,包括脱毒种薯繁殖技术、马铃薯密植高产高效技术、低山早熟栽培技术、秋播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控技术等都有了新的储备,能够适应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需要。其中,从比利时引进的晚疫病自动预警系统已成功地运用到马铃薯晚疫病预测预报方面,效果显著。
早在1984年,农业部在恩施建立了中国南方地区唯一的国家级马铃薯研究中心,1996年又成立了国家马铃薯改良中心恩施分中心,2020年湖北恩施中国南方马铃薯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依托研究中心、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科研及推广单位,选育并推广了鄂马铃薯10号、鄂马铃薯13、鄂马铃薯16、南中101等恩施州马铃薯中晚熟主推品种,制定发布了《绿色食品 恩施土豆生产技术规程》,全州新建101个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站点,占全国总监测站点的15%以上,被湖北省农业农村厅授牌为“湖北省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指挥中心”。马铃薯科技贡献率由2015年的45%上升到2020年的55%。恩施已成为为南方马铃薯研究龙头,成为武陵山区及西南地区主要的种薯供应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