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倪朱谟《本草汇言》

白芥子,味辛,气温,无毒。

(李氏曰:白芥,生太原河东,但处处可种。今人知莳者少。以八九月下种,冬生苗叶可食,至春深茎高二三尺,其叶花而有桠如花芥。叶青白色,茎易起而中空性脆,最畏狂风大雪,须用竹枝谨护,乃免折损。三月开黄花,香郁。结角如芥角,其子大如粱米,黄白色。又有一种茎大而中实者尤高,其子亦大。此菜虽是芥类,迥然别种也。入药胜于芥辣子。)

白芥子:孙思邈:化痰消痞之药也。沈孔庭曰:按李氏方云:辛能利气,温能发散,故其功用专于豁痰平逆气,推为上剂。如痰在膜胁关节之间,胸膈藏府之内,非此不能通达。古方控涎丹用此,正此义也。又按《韩氏医通》云:凡老人苦于痰气喘嗽,胸满懒食,不可妄投燥利之药,宜三子养亲汤治之,随手获效。盖白芥子主痰而下气宽中,紫苏子主气而定喘止嗽,萝卜子主食而消滞降气,各微炒研末,每剂不过三四钱,煮汤饮之。如大便素实者,入白蜜二三匙,冬月加姜一二片尤良。如阴虚劳瘵,血虚生痰之证,禁用之。

集方:

《摘玄方》:治胸胁痰饮。用白芥子五钱,白术一两为末,枣肉和捣为丸梧子大。每清晨白汤下百丸。

《方脉正宗》:治风湿涎痰结成痞块。外用白芥子为末,醋调敷患上,内用白芥子为末,神曲打糊丸梧子大。每服三钱,清晨参、枣汤下。

《普济方》:治痰火烦运。用白芥子、黑芥子、大戟、甘遂、芒硝、朱砂各等分,为极细末,神曲打糊为丸如梧子大。每食后服一钱,生姜汤下。同上:治冷痰痞满。用白芥子、黑芥子、大戟,甘遂、胡椒、肉桂各等分为末,神曲打糊丸梧子大。每服一钱,生姜汤下。

濒湖《集简方》:治肿毒初起。用白芥子研末,醋调涂之。治气膈臌胀名五子散。用白芥子、山楂子、香附子、紫苏子、白萝ト子各五钱微炒,共研为细末。每早晚各食前服三钱。白汤调下。

治肺痈吐脓血,咳嗽面肿。用陈年芥菜卤、久埋地中者,每日取十数匙,温汤顿热饮之立愈。真仙方也。

清·陈士铎《本草新编》

白芥子,味辛,气温,无毒。入肝、脾、肺、胃、心与胞络之经。能去冷气,安五脏,逐膜膈之痰,辟鬼祟之气,消癖化疟,降息定喘,利窍明目,逐瘀止疼,俱能奏效。能消能降,能补能升,助诸补药,尤善收功。近人不知用白芥以化痰,而频用半夏、南星以耗气,所不解也。

白芥子善化痰涎,皮里膜外之痰无不消去,实胜于半夏、南星。半夏性燥而烁阴,南星味重而损胃。独白芥子消化痰涎,又不耗损肺、胃、肝、心之气,入于气分而实宜,即用于血分而亦当者也。

或疑白芥子止能消膜膈之痰,而不能消胃肺之痰,似乎消肺之痰必须贝母,消胃之痰必须半夏也。而谁知不然。夫膜膈之痰,统胃、肺而言之也。胃、肺中之膜膈,尤善藏痰者也。白芥子消膜膈之痰,是有痰之处无不尽消,况且肺、胃浅近之间,岂有反不能消之理。试看疟疾,正痰藏于膜膈之中也。用白芥子一两,炒为末,米饮为丸,一日服尽,而久疟顿止,非消痰之明验乎,疟止之后,神气不倦,非消痰而不耗气之明验乎。故白芥子消痰,实胜于贝母、半夏,谁谓肺、胃之痰不能消也。

或谓白芥子虽消膜膈之痰,未必气之不耗,天下安有消痰之药而不耗气者乎?曰∶白芥子实不耗气,能安五脏。耗气则五脏不安矣,岂有五脏安而耗气者乎。其余消痰之药,或安肺而不安胃,或安胃而不安肺,总不如白芥子之能安五脏也。此所以实胜于各消痰之药耳。

或疑白芥子消痰而不耗气,然用之而痰仍未消,是消膜膈之痰,未可全信也。曰∶白芥子只可消膜膈之痰,而肾中之痰,不能消也。服白芥子而仍有痰者,宜补其肾,肾足而痰自化,何疑白芥子非消膜膈之痰乎。

或疑白芥子消阴分之痰,不消阳分之痰,然乎?曰∶非也。芥子阴分、阳分之痰,无不尽消,不必分阴阳也。但肾经水泛火沸之痰不能化,余则尽消而无疑矣。

或问白芥子即芥菜之子,人食芥菜,觉消食之甚多,是白芥子大能消食,似未可多食也。

谁知芥菜消食,而芥子消痰,各不相同,不可疑其菜,而戒其子也。

或疑白芥子消膜膈之痰而不耗气,发明几无遗议,但不知膜膈之痰在于何处?曰∶在胃脘之上下之中,而不在胃脘上下之外。虽痰分五脏六腑,要皆存于胃脘膜膈之中。白芥子善消膜膈之痰,亦于胃脘中消之,岂各入五脏六腑而后消之乎。